压抑时我想弃书

            读《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著)》感

图片发自App

吸引我来看此书的是三毛《撒哈拉的故事》里的传奇之旅以及它亦幻亦真的名字——梦里花落知多少。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知道了三毛和其丈夫荷西浪漫、传奇的沙漠生活。因此在读到荷西潜水失事的时候我也感到痛惜,不是为这个可爱执着的大胡子,是为这段浪漫温馨的爱情。但我明白有些美好正因短暂而成为永恒。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开篇就写到三毛因为荷西的离世而痛苦不已。她躁动时狂呼到需要打镇静剂、 沉默时亲手为荷西做坟从早上六点到墓园关闭。在这段时间里,她冷落了和她一样痛苦的父母、任她们在语言不通的国度自己解决生活问题。我理解她,因为意外突如其来,谁能安然应对呢?


但是我不理解、不认同、感到难受的是三毛始终(至少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走不出荷西的阴影。


一次三毛本打算和乡下的三个木匠朋友去荒山过夜,然后一早起来打猎。本来刺激愉快的行程,但最后三毛因为胃痛夜里赶回家了。夜色里忧郁和悲伤将她环绕,她想到此刻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丈夫,没有子女,甚而没有一条狗,自己不需要犹豫。


1985年,荷西去世五年后,三毛终于打算回中国了,但她是那么的不舍,在书中她说西班牙就是她的第二故乡。收拾行装的时候她仍在想自己在西班牙的生活与爱情。


不知道在西班牙的那五年里三毛是怎么度过的,靠由物及人的回忆或者幻想?


虽然回到了台北,但荷西仍旧像鬼魅一样霸占着三毛。三毛拒绝父母、兄弟、朋友,对他们的热情、关切都不领情。在家里,她把所有门窗都关闭,拉上窗帘,禁闭在自己压抑的世界里。父亲送了三毛一辆脚踏车,三毛高兴吗?当然高兴,但同时她也很害怕,她怕它们会从她身边溜走。她问自己——“我是被什么事情吓过了?”显然这里又在暗示荷西的离世。跟随书中三毛的情感走,真的不会奇怪她想选择自杀这条道路。只是她的母亲几乎崩溃,不敢说一句刺激她的话,一遍又一遍喃喃地说:“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多么卑微的母亲啊,让人心疼。三毛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孝,但也无可奈何仍旧压抑下去。


感觉三毛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总要把荷西牵涉进来,是爱也变了味。详例不想再举,感觉太过压抑。


我没有过三毛那样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没有与爱人生死分别过,所以实在是无法体会三毛的情感。感觉就像她的婆婆说的一样,她不肯面对现实。荷西已经去世几个月了,谈遗产分配在我看来是无可厚非的事,但三毛仍然抵触。


都说时间和旅行是疗伤的神器,但这两样对三毛好像都不起作用。


三毛去了很多地方,但每次都是匆匆离去。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留得住她,孤独和死亡吸引着她的整个身心。


她悲观地专注于黑色的苦难,最终自己也走到了苦难里去。


任何人都无法帮助三毛返回人间,但三毛却一直热心地帮助生活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敏感地洞悉身边的苦难,尽力去让它美好起来,然后自己将那些苦难独自消化。这也就不难怪为什么三毛时时感到胃疼了。

   

在强忍着难受看到几乎此书一半多的时候我终于又看到了之前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见到的三毛——率性、浪漫、生起气来像小孩一样可爱三毛。


三毛去了美国一个小学校补习英语。她们的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每次上课三毛都会买上一袋糖果,在上课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连老师也参与其中。


一次她用糖混合雪花送给自己一份甜蜜的沙冰,以此来融化对一位傲慢无礼的老师的愤怒。


三毛总是悄悄地来到一个地方留下三毛式的传奇浪漫回忆然后又匆匆离去。在离开美国的这所小学校之际,三毛已收获跨年龄跨国籍跨人种的友谊。朋友们着急的留下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为她准备离别礼物,准备离别惊喜……世界各地有那么多的朋友记挂着三毛,真是让人羡慕。当然,这与三毛的真诚付出是脱不开关系的。三毛的家境较好,不用把养活自己和父母作为赚钱的目地,她的大笔资金都用到了她的旅行途中,她的朋友里。

       

她终于愿意面对现实,打算卖掉那栋充满浪漫回忆的房子了。为她高兴。在卖房时期,三毛在一间咖啡厅里偶遇了希腊人亚兰,两人在思想高度特别接近,并且这位希腊人留着大胡子、眼神忠实、语气温柔……一切都像极了逝去了七年的荷西。当两人又一次在塞哥维亚偶遇时,他们都感应到了命运的指示。但是最终三毛还是选择了逃离,这是她的一贯作风,把美好留在瞬间。三毛还在拒绝爱的能力。

几经曲折, 在书中最后三毛的流浪好似终于结束了,她这次真正回家了,与父母同住。这是大团圆的结局,现实生活中三毛有没有回归家庭可就不得而知了。


相较来说,我还是更喜欢《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不会再看第二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压抑时我想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