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不断轮回的圈,而我只看得到笔直的线

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抹黑前行


01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通过塑造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

全书很薄,两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内容核心是十分坚硬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在第二部分里,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说成是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第一遍读时总有一种跳脱的感觉,他的文字比较松散,读起来不是很顺畅。尤其是作者经常描写主人公默尔索琐碎的人生片段,记录他的一些对话和感受,如在大街上看到的父女、餐厅里见到的阿拉伯人、电车、体育场、街灯这些元素也都有出现。

小说第一句话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游离、跳脱的语境。“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一下子让人感受到一种疏离于人世的冷漠感觉,而不是出于人情母亲去世后的哀悼哀痛沉思追悼的情绪。默尔索在第一部分是一个游离于母亲去世之外的局外人。到了第二部分,他是遭受法庭和世人审判的局外人。

很 荒 诞 对 吧!?


02

道德判你死刑 哲学证你无罪

加缪的哲学起点:一个被剥夺了幻觉的局外人,一个失去了永恒与希望的局外人。

如果听过窦唯的《无地自容》,一句“不再相信,相信什么道理,人们已是如此冷漠”,一句“不再回忆,回忆什么过去,现在不是从前的我”,就一定会明白窦唯为什么说自己“无地自容”,并会心一笑。

这种将自己孤零零地抛在沙漠中,独自面对世界的境况,确实是“无地自容”。世界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不是因为他拒绝了这个世界,而是因为他拒绝了荒诞,他无地自容可能是因为只有少数人醒着,可能人们正是在长眠中生存的呢?有人不断地搭线,不断地呼喊他,可是他们的声音却被寂静掩盖了,沉默能掩盖所有声音。梦魇轻轻地点了他的眼皮,所以人揉揉眼睛,翻个身继续他的睡眠。


03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如同相逢在镜子中

成年之后,如果真的没有一件真正长期爱好的事情,想来也蛮可怜的。因为压力越来越大,工资却不见长,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却没几个可以说知心话的。对于自己来说,这件事可以很小,读书、运动、写字等等,重要的是贵在坚持。

我们开始体会到生存的滋味。体会到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体会到我们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活得压抑,就连排解压抑的途径也很有限。喝酒、游戏、追剧,美名其曰是放松,其实松散之下,焦虑的暗流依然涌动。

在现实面前依然能保持坚定自我的年轻人,是稀有物种。


04

最好的人生?

当然也存在这这么一种希望。父母觉得,你就安稳的做一份工作,稳稳地不要出任何意外,就是最好的人生。

23岁后,你将面对这个年龄应做的所有事情:接受工作,接受婚姻,接受分期付款,接受一周两天的休息日的无所事事;坚持去看牙医,坚持面对不想面对的人,坚持一项你永远不精通却嘴上说你无比热爱的爱好,然后在自私的几个小混蛋的摧残下消磨完人生。对于国家来说,公民最好永远充满奉献精神,少点怀疑精神,你要接受一项模棱两可的命令,你要接受放空自己的思考,接受思考到一定限度立马刹车的自我约束。

好吧,让我们别操之过急好吗?

或许,你可以跳出这个环境,或许,你会去到不同的城市,坚定在自己选择的城市有更好的生活。

或许好好想一想,充满未知的人生对你来说是否更有吸引力?

我记得霍金说的这句话:“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永远年轻,永远对这个世界满怀热爱和好奇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实是不断轮回的圈,而我只看得到笔直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