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吗?

今年1月,临近工作周期的年尾。身边的人都处在准备迎接年终总结的时候,我刚好处于难得无事一身轻的状态。

不过,从精神状态来说,我并不算是悠哉的。

离开传统职场,进入自由状态后,我仍把以前的工作习惯带进自由职业生活中,无形中逼着自己赶紧做出成绩。

恰逢自己三十岁,一直想着要“三十而立”,又在几个月后计划搬家。于是,我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如此深入程度的“断舍离”。

断舍离的书看过不少,宣传它的公号文章也已经非常熟悉。除此之外,还看了许久逯薇的《小家越住越大》。

我甚至还把近藤麻理惠做的断舍离综艺都看完了。可谓在理论层面上全副武装。

但我依然觉得,所学的那些无法覆盖我当时的所有问题领域。

住了四年的家里堆满了我一路辛苦攒下来的杂物,而且杂乱无章;

那些书本、文字、资料里藏满了各种我可能需要的信息;

我的脑子里也盘旋着各种各样的念头。

结论就是:无从下手。

不知道其他人会不会也遇到过一样的处境:觉得身边堆满了各种东西,或许都用得上、不该丢。但实际居住生活体验来说,深深觉得无论是房子还是自己的脑子都已经不堪重负了。

我花了几天时间,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鉴别有无可以丢弃的杂物。

但那依然收获寥寥。

因为就算是快递的盒子跟包装纸,我也觉得是有用的。因为我马上要搬家了嘛。

于是,我终于反应过来,这个切入点是无效的。

好在,那个时候我还有一根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我要搬家。

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给了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场景,附带无数整理时会被触发的限制条件。

这些成了我最关键的依据。

既然要搬家,那最低底限的一条原则,就是评估那些东西我是否需要搬到新家去。

衍生而来的规则二是,眼前的东西,在我搬家之前是否还会使用。

这两个原则帮我绕开了我认为是断舍离最大坑的东西——快递盒子。

反正搬家,默认包装盒跟包装袋是一定有用的。于是我干的第一步就是这个。

把所有可以用来包装的材料都收集起来,放在一个地方。

这第一步的行动也让我的断舍离之旅终于获得初战大捷。

因为包装盒再多,也是有限的,归置到一起就一目了然了。

我本以为,接下来的我会一鼓作气,将搬家前不用的必需品都打包好。

但事实会神奇的自己拐了个弯,去到一个事后想起来非常对的地方。

堆在家里的书籍又重又占地方,而是真的几年可能都用不上一次,却又舍不得丢。于是,我第二步选择的是把所有的书挑拣完打包。不要的那些就想办法卖掉。

说干就干,何况我觉得我的书真的很多,估计能换不少钱。

但真正这样去收拾的时候,我又遇到了意外情况。

我发现,其实我并没有多少书。只是有很多跟书放在一起的本子、笔记、草稿、图画等等,不知道该怎么归类。

这之中甚至还有一大沓我计划用来捡狗屎的废纸。

狗还活着,搬家以后就还得捡屎。所及即便那是废纸,我也得带去新家。

而除了狗屎纸以外,还有很多难以分类的纸质物品。

这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纸成了我断舍离项目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说到断舍离,都知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取舍。

但我在这些纸片上遇到的滑铁卢就是,这里面有很多的半成品。没完成的许多书写或者画画任务既可以算是有用,也可以算没用。它们不会真的有用,除非我完成它们。

于是,在继续我的断舍离大业之前,出现了一个全新的项目,而且工程量巨大。甚至让我觉得,将这些年我给自己积累下来的半成品完成,是一个比断舍离本身还麻烦的任务。

可如果不完成这些,我的断舍离好像没办法完成。

纠结了几天,终于决定硬着头皮往下做。

我首先把完整的书跟这些不知道该统称为什么的纸质物品分了开来。并且,我很快取舍完那些书要留哪些,然后将不要的部分统统处理掉——能卖的卖,不能卖的捐、送或者扔。

之后,我开始处理那一大堆单独某一个地方都放不完的纸质物品。

根据内容来分类太难,我就先分了个物理的大小。小纸片、中纸片、大纸片、好几张纸跟一大叠纸。然后我从最小体积的那堆开始入手。

事后复盘,我发现这一步虽然很简单,但很关键。

小纸片并不等于最好处理。因为它们的内容、功效、意义简直五花八门。

于是我又开始分类了。

分成内容快要消失的、太丑没办法原样保存的,以及可以且需要原样保留的。

内容快要消失的东西,主要是各种票据。

既然票据上的内容都快看不清了,肯定不能攒着到几十年以后观赏。拯救濒危纸的唯一办法就是把需要的信息留存下来。

于是,下一步我做的,就是决定这些票据上面什么信息是必要的。

这里面最好取舍的就是那些制式发票。尤其是今年之前的。

发票的唯一功能就是报销。

我都自由职业了,肯定不用再报销了。

但直接扔了感觉很可惜。特别是,我都花了这么多年时间攒下来的,如果什么都不做就扔掉,不就显得我很傻?

纠结了半天,我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可以让我摆脱傻子的处境。

我决定对照发票上印的公章和日期数额,记下它们所代表的内容。

经过好些天看起来非常没有营养的登记,我薅尽了这些发票的最后一点羊毛,塞满了一个大纸袋,还意外收获了自己过去几年的消费清单。

这个意外收获治愈了我的一分焦虑。

因为我比照着这份消费统计单,发现自己这四年居然没花什么钱——总数远远小于我原本的下意识认知。

我还因此多了一丝很确定的幸福感:原来过去这段时光里,我并没有如自己回顾时感觉的那样糟糕。相反,我在许多许多一时想不起来的时间点上都足够努力。

这几条收获看起来完全不该属于断舍离的范畴。

但它们改变了我最初的认知。

我也在断舍离开始之后,第一次由衷感觉到快乐(虽然卖书得钱也有点快乐)。

这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快乐。

在之后的断舍离过程中,我也时常会想起这里得到的快乐。

有了前面小纸片打的样,我开始渐入佳境。

我的断舍离队伍也扩大的规模:除了记录消费清单的本子,还多了几个本子跟盒子。

记录消费清单的本子用的是我以前记了三分之一的本子,里面是许多我想要跨越时空带走的信息。

另外我还有一个专门记录断舍离过程的本子、专门记录功能性信息的本子、存放合同单据的盒子、存放特殊纪念品的盒子,还有一套日记系统。

因为我发现,我特别爱记各种日记、随笔、感想和心得。

只是区别是,我以前总是看当下的心情,随便乱记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多本子上甚至就只有最前面的两页记了这样的内容,后面全是空白。

这样的日记是我绝对舍不得抛弃的,因为我害怕忘记自己曾经的想法,更害怕因此忘记自己曾经是怎么样的人,曾经多么努力、痛苦、感慨过。

但我现在是要搬家的人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也没有新的内容来填满这些所有。

后面的选择就很明显了。我得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汇总到一起去。而且,以后也不再干这种随手乱记给自己挖坑的破事了。

日记系统应运而生,如海纳百川,在花费了我至少半个月的时间之后,帮我消灭了那所有乱七八糟的纸质品。

该扔的扔,该留的好好分类装了起来。同时诞生了一大摞被撕掉几页之后基本恢复清白的本子。

处理这堆实际不占什么物理空间的行李,我住的家里看起来还是一团乱。时间过去了,不仅没丢掉多少东西,还多了好多收纳用品。其中有用废旧物品改造来的,还有一些是新买的。

家这个空间变得更加拥挤了,但我反而变得更加有信心了。

主要是,这么复杂、抽象又费时间的东西我都弄完了,其他的还能弄不完?

我将这段时间新制造出来的收纳系统归置到一个艰难挪出来的小角落里,摆放整理。

然后,下一步该做什么就自然而然浮现在我眼前了。

为了不让我的新产品摔倒,我必须清理放置它们的区域,来让它们可以坐得更稳一点。顺便吸个尘,防止鼻炎发作。

新的意外情况在这之后出现了。

原本无论是放在哪里的东西,怎么整理都出不来秩序井然的效果,更逞论优化空间利用。

但这一次,我再清理的时候,眼前塞满了东西的架子居然越来越空了。

整理占不到一平米范围的纸,我花了快半个月。

清空两个架子,我好像就花了两天。

而且,架子上空出了不少位置,别的地方并没有多出一堆不知道该放去哪里的新东西。

我按照清理那些纸片的方法,给所有的东西划分处理结果。

要完整保留的,按大小归类,然后统一收纳。收纳空间塞满了,就直接封起来,放在“完成搬家打包区”。

现在要用的,就放到使用它们的区域去。

既不要用,又很残缺的,看看保质期和功效,该扔的扔,不扔的就立即按照需求优先用掉。

原本以为很难完成的断舍离打包也就这样完成了,没再遇到什么让我艰难的环节。

因为成功的规则已经定好了,并且验证有效。

时间过去了好几个月。搬家结束,新的生活开始。

而且因为搬家前整理得好,再拿出来之后,我的生活完全变了个模样。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东西,分别归置在哪里,要用的时候毫不费力的就能对应脑子里的地图迅速取出来,用完又再放回去。

在新家,我再也没有出现过“现在我需要进行断舍离”的念头了。

本来我也以为,断舍离这个项目早就已经结项了,不用再想。

但很意外,今天在整理自己积攒的手机相册时,突然有一个觉察:我的认知同样需要断舍离,而我其实一直都在断舍离的状态之中。

我紧接着才意识到,从年初开始断舍离之后,我就已经不可逆转的进入了“断舍离”的人生状态,且一直在进行时中。正如我会在每一次再购买的时候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个商品。

只不过当物理空间井然有序的时候,我几乎不能察觉到这个状态的一直存在。

要对自己的念头断舍离,这个概念并不难接受。

但接受和能做到是两回事,去做和做成又是不同的状况。

我原本以为我在思想层面也已经完成了断舍离。因为我在前面的那轮整理中也删掉了很多事项,它们几乎都在我的待办清单里住了好几年了。我也同时丢掉了很多和这些待办有关的物品。

让我察觉到不对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在日常生活的物品使用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断舍离后有序状态的那种丝滑。但是,在我做事情的层面,事情似乎并没有因此好起来。我的待办清单短了很多,但它依然是过载的。如果我要做完其中的任务,即使是24小时不眠不休也无法实现。

而随着上一次断舍离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远,这张清单还有持续膨胀的趋势。

和让我轻松的生活相比较,这显然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状态。

问题出在哪里呢?

要爆炸的待办清单和不断加压的工作节奏,这听起来就和我之前拥挤混乱的房子是一模一样的。

那我是怎么让自己的生活成功断舍离的呢?我在认知层面也做到了吗?

然后我发现,在认知世界里,似乎我只做到了在“我做点什么”的念头出现时,简单取舍。

但想想自己真正成功生活断舍离的整个流程,就能知道,光有扔和少买其实并不够。

如此对比就能发现,原来,在认知层面,我从来没有真正完成过断舍离的步骤。

如果形象的将认知世界想象成居住的房子,我发现,那些信息、念头、目标任务进入“我家”的方式和曾经堆满我房间的东西其实如出一辙:来者不拒、超负荷存储、无序归置、难以调用。

这种情况下,哪怕自己一次性抛弃了房子里的所有东西,到一个空白的房子里重新开始,房间仍然会在同样的模式指挥下迅速装满。

就像堆积在脑海里的待办清单如果不改变立项和完成的逻辑,再怎么一键删除,也还会迅速再冗余拉长。

断舍离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要学会一些断舍离的办法。更多的是在认知层面上真正把断舍离的模式消化吸收。

物理空间断舍离比认知简单,因为物理空间看得见,更容易觉察。无论是断舍离的效果,还是触发断舍离的信号,都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真正彻底的断舍离必然是一个更加困难而复杂的过程。

在意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认知,解决方法也跟着浮出水面。

我认知世界里的房子和我以前住的房子长得一模一样,那断舍离的步骤自然也是一样的。

除去减少无序进入认知世界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已有物件的整合、取舍、归置。

物品需要有实际使用的场景,才能算真的有用。认知世界也是同理,真正能够整理、输出的信息,才算是真正对现在的我有意义的内容。

当我有了输出的目标,曾经堆积而难以取舍的无数认知“材料”就有了明确的分类依据。

顿悟之后,我立即就把手机里真正会被用上的照片筛选出来,剪成了一个我以后必定会重复欣赏的视频。

做完这一步,我明白,以后我的手机再也不会有一样的内存爆炸问题了。

看起来只是一次简单的视频剪辑动作,背后对应的却是可以影响我很久很久的认知模式升级改变。

而当我真正接纳了这种认知模式给我带来的喜悦,它的改变就是一个不可逆的方向。

改变了输出模式的自己,自然而然会走向另外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从此,进入我世界的东西,无论有形无形,都会开始不一样。

物理空间断舍离容易,认知层面的断舍离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它已经不会再困扰我了。

真正转变了的认知模式就不会再“打回原形”。

我也因此深有感触,发现断舍离其实并不是我最开始学习时以为的那样:用一种取舍的方式,让自己回归以前的某种简单快乐状态。

断舍离,其实是新建起一个更高效、快乐,也必将更适合自己的进阶生活秩序。

20211002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