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偶得

今天在本地一个文学群中,有朋友发了一个图片,请朋友们帮识别其中的字。


我对于篆书不是很了解,能够直接辨认出的大概就只有“秋”和最后一个“远”,但不知为何,突然有了兴趣。于是在网上找了篆书对照的网页,一个一个字地翻查,首先找到了第一个字,是“春”,再找到了上一排左起第二个字是“祀”,是春秋祀。。。远?感觉有点不象,下排的另三个字一时都不好找,主要是因为都是繁体字,后来我用了一个笨办法,下排有两字都是“礻”字旁,我用查部首的方法,找出所有礻字旁的字,果然,一下就认出了禴、禋两个字。

但坦白说,我并不懂这些意思,于是继续百度“春禴”,马上有了答案,在《诗经·小雅·天保》中有这么一句,“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哈哈,得来全不费工夫,下排中那个不太好认的字,便是“嘗”了。

可是,如果按照《诗经·小雅·天保》中的解释,禴、祠、烝、嘗分别是四时祭祀的名称,夏祭曰禴,春祭曰祠,冬祭曰烝,秋祭曰嘗,那这幅匾所书的“春禴秋嘗”不是有点不那么对吗?继续百度,终于又有了答案,原文是这么记录的:

【禴祠烝尝】【禴】康熙字典礻部3画17画800:“yuè祭名。《礼·王制》:天子四时之祭,春曰禴,夏曰禘,秋曰嘗,冬月烝。疏:禴,薄也。春物未成,祭品鲜薄。按禴、禘、尝、烝为四时之祭,乃三代通礼。郑康成(郑玄)泥《小雅·天保》诗及《周官》有禴、祠、烝、嘗语,之遂指此为夏殷礼,周則春曰祠,夏曰禴。不知《天保》诗作于武王时,而禴、祠、烝、嘗实诸侯之礼,武王未受命,典礼未定,故止春禴、夏禘、秋嘗、冬烝,未遑追王上祀,至周公相成王而后定,不必执彼疑此也。若《周官》》所言,先儒多谓周公未成之书,更不必泥耳。” 《毛传》:“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毛诗正义》:“孙炎:‘祠之言食。禴,新菜可汋。嘗,尝新谷。烝,进品物也。若以四时当云祠、禴、嘗、烝,诗以便文,故不依先后。此皆《周礼》文。自殷以上则禴、禘、尝、烝,《王制》文也。至周公则去夏禘之名,以春禴当之,更名春曰祠,故《禘祫志》云:‘《王制》记先王之法度,宗庙之祭,春曰禴,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祫为大祭,于夏、于秋、于冬。周公制礼,乃改夏为禴,禘又为大祭。《祭义》注云:‘周以禘为殷祭,更名春曰祠。’是祠、禴、尝、烝之名,周公制礼之所改也。”

其实,诗经我是读过的,有一本选译本,恰好没有《天保》这篇,而另一个全注音本可惜没有注释,读的时候就那么一下略过了。看来读书还是不求甚解的时候多啊。

春禴秋嘗,祀禋永远。因为这八字匾,又学到了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