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赵又廷通过微博发文,疑似“官宣”夫人高圆圆已有身孕的喜讯。随后,高圆圆转发了该动态,并配上鼓掌的表情,算证实了该喜讯。
这下操碎了心的种瓜狗仔们终于可以消停会儿。在他俩结婚5年期间传出的好的、坏的、真的、假的消息也都随风飘去。
本来嘛,人家做事优雅从容着呢,结婚、怀孕等时间自在规划与把握之中,哪能就急吼吼火烧眉毛、轻易就被人带节奏了?
只是,能够如高圆圆女神般始终保持优雅姿势的毕竟是少数。这不,小长假刚过,开始有些陷入“假期综合症”的朋友们不情愿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一打开邮箱,瞪着扑面而来齐刷刷鲜红的未读邮件,心里早已骂出了声:不就休了一天吗,破事就这么多!
“茫”、“盲”、“忙”这三个字真可谓是许多上班族的日常真实写照。
没有具体规划,各种事情眉毛胡子一把抓。茫然又盲目地被人牵着鼻子走、稀里糊涂一整天的感觉。
等忙叨叨到了下班时间,还是有不少任务没有完成,有时候还不得不加班到深夜。优雅、从容?根本不沾边的事儿!
如果对于以上描述你觉得似曾相识,那么接下来小鱼介绍的“阿尔卑斯山时间策略”与“三大时间定律”将帮助你有效地提高每日工作效率。
告别双手、眼睛、心灵集体“阵亡”的日子。
1
“阿尔卑斯山时间策略”& 第1步
“阿尔卑斯山时间策略”是由德国时间管理大师洛塔尔.赛维特在《把时间花在刀刃上》一书中提出。
他将每日工作的时间规划分为5大步骤。
因其步骤首字母组合ALPEN正好是德文的阿尔卑斯山,固亦称阿尔卑斯山时间规划法。
该方法的关键第一步是,列出一天所有工作任务。
在这个梳理、罗列工作的关键步骤,不少人很容易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毫无章法,一团乱麻。
但实际上,我们每天的工作无外乎以下几个类型:
每周/每月计划中列明的任务;
前一日未完成的任务;
新下达的日常工作与任务;
需要应对的约会和会议;
重复性、常规性任务。
遵循这样的分类,我们很容易就能列出相关的任务。
例如,每天早上要发送给相关人士的运营报告,就属于重复性、常规性的任务;
而日历上已接受的一个时长2小时的跨部门会议则是当日需要参加的会议。必不必要那是后话。
2
第2步:估计每项任务需要的时间
—— 帕金森定律 & 墨菲定律
我们工作中的任务类型可分为独立任务与合作任务。
独立任务指自己独自可以完成的任务,所需时间相对来说容易准确估计。
合作任务是指跟别人协作、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的任务,一般来说很难精确估计。
毕竟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重点及优先级,因此通常建议多留一些时间。
安排合作任务时,需要和对方提前沟通,与对方商量并确认实际情况下所能够承诺的时间节点。
现实中,要做到完全精准某项任务估计几乎不可能。
我们可以试着将过去的经验值作为参考预计。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很可能需要不断修正、调整,一般过段时间就得够得心应手了。
另外,当面对复杂的中长期大任务时,建议按照逻辑与关键输出成果拆分成小任务。
这样一来,每天的工作量相对均衡,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与继续的动力。
大多数人平时在对所有任务预估时间时,会习惯性的多留一些时间。这种不看任务性质“一刀切”的做法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定律:帕金森定律。该定律认为无论哪项工作都会自动膨胀,占满我们所有的时间。
留给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越多,实际完成时间也往往越长。
因此,对于非常熟悉的、常规性、重复性的事务我们可以适当缩短时间,保持适度的紧迫感,反而有助于提高处理这类任务时的工作效率。
相反,对于新下达的、陌生的、并且需要多方合作的任务,墨菲定律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墨菲定律是指,事情若存在变坏的可能,那么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终究会发生。
因此,面对新任务、不熟悉的任务时,建议大家要适度多预留时间,以防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面出错。
3
第3步:为计划外情况预留机动时间
当我们的一天被塞满了列出的这些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一天会显得十分紧凑。
如果我们被关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不受干扰,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可现实并非如此。一旦有其他同事来找,来个电话、突然造访、甚至是紧急的突发事件,必然分身乏术。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为意外情况预留一些时间。
若当日无意外情况发生,可灵活的将未来的计划工作提前。防范于未然,会让我们不慌不忙、更加有余地从容不迫。
那么到底应该为计划外的情况预留多少时间呢?
通常的建议是,一天中预留大约40%的时间,也就是2至3小时。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来调整这个比例。
4
第4步:决定优先级,合理安排时间
—— 时间管理4象限 & 伊利赫定律
这一步就不得不再次重温我们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我们日常中所有的事务都可以按照其重要程度与紧急程度落到四个象限:
重要又紧急的A类事务;
重要不紧急的B类事务;
紧急不重要的C类事务;
以及不重要不紧急的D类事务。
若想提高每日的工作效率,避免经常加班,建议大家对于所有列出的任务按照这4象限决定优先顺序。
一般来说,删减部分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D类事务,将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C类任务授权给下属,即可帮助节省出很大一部分时间。
而A类事务属于第一优先级,需要立刻处理。
B类事务则需要在平时得到长期的密切关注与跟进,也是需要花费时间最多的类型。否则就很容易转化为各类救火事件,也就是A类事务。
如果你觉得自己时时刻刻在救火,工作经常被打断,那么要立刻警觉起来:是不是很多B类事务未得到持续的关注与跟进?
此外,伊利赫定律也告知我们:人在持续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效率必然会下降。
因此我们在每一项任务的间隔,需要规划适当的空档作为休息时间。
喝杯咖啡、散散步、聊聊天均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
第5步:事后检查,将未完成的任务转移
不少朋友计划做得那叫完美,却忽略了定期跟踪与检查这一步。
有规律、有节奏的做事后检查,可以帮助自己了解时间运用上的规律,浪费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改进,以达成效率最大化。
检查步骤十分简单,核对清单任务是否完成即可。
如果发现仍有未完成的非紧急任务,将其规划到第二天不是问题。因为紧急的事情根据我们的准则,肯定已经第一时间做完。
对照分析每个任务花费的时间,辨别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思索今后如何避免这类浪费。然后进一步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案,达到持续优化的目的。
事后检查同时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检查,可以一次次校准自己对于各类任务的时间预估,帮助下一次更加精准的计划。
以上便是“阿尔卑斯山时间规划策略”的所有步骤。
它的特点在于摒弃了“什么来了做什么”、“被人催什么就做什么”,而转为“什么紧急做什么”、“什么重要就早早规划什么”。
如此,从上班起的第一分钟起,我们就了解到每天的工作任务及所需时间。
在此基础上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适度授权及删减任务,将有限的宝贵时间花在刀刃上。真正做到心中有底、忙而不乱。
愿朋友们践行这样的方法后,每个工作日都能够享受从容不迫、充满成就感的上班时光。
最后一句题外话,怀孕这种系统工程,当然属于需要持续关注、好好规划的B类人生大事。岂是人家一催就要立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