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孩子们,我怎么感觉今天我不是来教课的,是来负责欣赏的。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我有一种要下岗的危机感啊!”这是今天数学课上发出的最真诚的感叹!
培养孩子们讲题的能力是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的,记得那时有些孩子题目中的字还认不全,但我、家长朋友、还有我们的小豆包们三方共同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于,经过两个多月的锻炼,使多数孩子都能落落大方的站在台上,清晰讲解每一个问题。
今日复习,再次将讲题的任务抛给了孩子们。事实上,当我们给孩子一个平台,真的会收获无限惊喜。
题一:
这是《角的认识》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只要学生对角的特点及组成掌握到位,判断哪一个是角都不成问题。可如果能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得到。下面是史瞻炜同学的讲解过程:
图一不是角,因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而这两条线没有公共的端点,就是在这个图形中,没有角的顶点,所以不是角。
图二和图四都具备了角的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角。
图三不是角,因为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而这个图形当中有一条边是弯曲的,所以它不是角。
题二:
第2句话由丁浩楠同学为大家讲:请看图。
丁浩楠同学通过三幅图形的直观展示,让大家清楚的看出两个锐角拼在一起,结果可能是锐角,可能是直角,还可能是钝角,所以这句话是正确的。
第3句话由李家诺同学为大家讲:
家诺用数学书封面的直角与黑板的直角进行比较, 从而验证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
题三:
这个题因为出示了图形,所以孩子们只用数一数便可以得出结论。当王祎哲同学为大家讲这道题时,又带领大家回顾了之前所学习的一个内容:“一个正方形剪掉一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
虽然是一道之前做过的题,但今天从王祎哲口中讲述出来却显得如此精炼:“大家请看图,我们知道这道题不同的剪法,所剩角的个数就不相同。比如角对角剪,剩下3个角;边对角剪,剩下的是4个角;如果是边对边剪,则剩下的就是5个角。”
“角对角、边对角、边对边”,这样的说法出自一个二年级孩子的口,真心令人佩服。
题四:
排序问题,吴熠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先比较图一和图三中角的大小。我有两种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方法一:图一中时针和分针钟之间有五大格,而图三时针和分针之间只有四大格,所以图一的钝角大。
方法二:图一时针或分针再走一大格就成了一个平角,而图三时针或分针要再走两大格才能形成一个平角,因此可以比较出图一钝角大。
题五:
这道题中最难的就是增加一个直角的问题。陈映帆总结的经验是这样的:
既然是增加一个直角,那么必须是从钝角的那个顶点出发,水平方向将这个钝角分成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如果是竖直方向画,则增加的就是三个直角了。
如果想增加两个直角,就把刚才图一中的那条线向下平移就OK了。
一节课在台上娃娃们的精彩绽放中,在台下娃娃们认真聆听、积极的互动中结束了,而我更愿意在远远的背后带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