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苕溪诗帖》读后感

领到师父布置的通读米芾《苕溪诗帖》,并三天内交读后感的作业之始,一脸懵。虽然买了很多书法的书,但读的却了了,瞬觉心中有愧。次日晚,从移动图书馆下载了薛元明主编的《苕溪诗帖》电子书,接着找了很多资料学习,收获颇多。

首先了解了米芾及《苕溪诗帖》的创作背景。米芾(1051—1108),原名黻,之后改名为芾,字元章,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来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号“海岳外史”“鹿门居士”“襄阳漫士”等,因曾任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米芾是北宋杰出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米芾以行草擅长,《苕溪诗帖》即是其代表作之一,一月有余,《蜀素帖》问世。元丰后期,米芾开始学二王法书,书风趋向平淡,但平淡毕竟不是米芾的本色,不符合米芾的人生状态和思想感情。元祐戊辰三年(1088),米芾在淮南幕府就任职务,调养身心,反思艺术。辞去官职后,应湖州郡守林希之邀,做了一次畅快的旅游,沿运河扬帆而行,先到达无锡,又来到浙东,游览风光秀美的苕溪。八月八日,他在澄心堂素笺上书写了自作的五言律诗六首,这便是著名的《苕溪诗帖》。    

其次从资料中学习了《苕溪诗帖》纵30.3cm,横189.5cm,全卷35行,共294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亦作《苕溪诗卷》《米南宫诗翰》。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其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年(1088),当时米芾38岁。由首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士黻”,可知其所书为自撰诗,共六首。作品最后有米友仁的鉴定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米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二十字和李东阳题记。

《苕溪诗帖》之原文。据帖旁译文,不识其意的情况下,不知其断连在何处。通读原文,逐段了解释义后,试着体会帖背后书者米芾当时的情、当时的境,结合情境体会其率而操觚,些许的闲适、惬意,少许的贫病和自嘲。

《苕溪诗帖》之笔法。颇得“二王”笔法,尤以献之外拓用笔为主(外拓运笔飞扬而筋力暗敛,欹(qi)侧多态,意趣悠然,称筋骨之书,多侧锋,拇指逆时针发力;内ye笔法以腕力控笔,线条沉实,中宫聚拢,故称骨胜之书,多中锋,拇指顺时针发力)。《苕溪诗帖》通篇体现出了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产生“相称”的整体效果。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通篇字体微向左倾,于险劲中求平夷。用笔爽利,洒脱不拘,多取侧锋,灵巧多变,行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线条劲挺有力,即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宋人孙觌(di)语《苕溪诗帖》:“故书亦类其人,超轶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硅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元人虞集评:“《苕溪诗帖》将晋唐技法与郁勃情感交会腕底,可谓‘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米芾自评:“臣书刷字”。先概读,据上所评,再细读,体悟每一评所对应的用笔细微妙处,感受每一句所体现的意趣末节深处---渐读渐悟。

《苕溪诗帖》之章法。米芾强调字形应富有大小变化。《苕溪诗帖》除起首处交代的“戏作”缘起及书者名款占两行、卷末记录书写年月占一行外,所作六首顺势承应,各成一章,颇有缜密之妙;每首诗之间留有空白,有疏朗之美。另外又有小行书夹注其间,虽并非有意为之,但已经把错落参差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篇来看,结字欹侧,力趋险绝。正侧、偃仰、向背随意结字,变化莫测。危而不失,随势生形,险而不怪,一气呵成。用笔结字、分行布白均有独到之处。

以上汲取于帖及资料,初读,也许只知之皮毛之一角,但过程很享受,查字询义,引经据典,细心体悟,均是收获。正如帖前言:对于经典碑帖的理解往往与钻研的深度成正比,知之愈少,愈觉得简单,只能得到皮相,或者先入为主的成见,也可能导致程式化的判断。正如哈耶克(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所说:一种文明停止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被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的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故,读经典帖要回到经典帖本身,解读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其次锻炼具备个人化视角。总之,最大的感受是书法研习只有经过切实真诚的个人体悟、有真实的感受,去内化,去积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米芾《苕溪诗帖》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