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谭志鹏

前言:

        做老师已有几年的光阴了,偶然间看到张志勇厅长,不,应该是张志勇老师毅然选择离开官场,扎身教坛的新闻真是感慨万端。是的,“老师”这一声温情的呼唤是多么的庄严而神圣。我们为什么选择老师这个志业,我们当初出发的行囊里装载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初心?是的,是不是已在不知不觉间把老师营务成了官僚呢?教育应该是“真”的艺术呢,去他妈的假假假,教育岂能掺的半点假货!

拿来上半年的这篇歪文,聊以自省。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 谭志鹏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面对治国的追问,孔子他老人家漫不经心的回答当真让子贡和后来的我们惊掉了下巴,话音未落老人家竟又着急去食了。这样的回答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却又顺理成章。也许正因此,透过千年的尘埃仍振聋发聩。

        老人家是一代先贤,医国的圣手,谈笑间摆弄的都是家国大事。面对孩子,承先贤衣钵的我们在孔圣人面前倒也不必谦虚,教书育人的事业其实也不可谓不大,小子无状,倒想求教于老夫子门下:

        何为教育?何为学校?何为班级?它们的重要要素必不得已而去,当先去啥?必须留下的又是什么呢?是光鲜亮丽的大楼?是深厚渊博的老师?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异彩纷呈的课程?又或是整齐划一的常规?学校建设、班级建设、常规建设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别的什么肤浅的目的?

来自老谭的怒吼

        何为老师?一个老师最重要的素质又是啥?必不得已而去,当先去哪个呢?为人师的底线又是什么?专业?爱心?责任?信仰?

        我们二七一人喧天吼地的要闹一番世事,凭什么能成呢?我们要让每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怎么做呢?

什么样的故事才精彩。

        我们念念不忘,铁下心来要把271办成“学生怀念”、“教师幸福”的伟大教育,将来,孩子们一想到我们就泪流满面。念及此,不禁想到我的中学,“发事牵情不自由,偶然惆怅即难收”,从前的一幕幕纷至沓来:也许母校就是每天早自习前帮我们打开门的王老师那严肃的面孔、也许母校就是同学们为了同一个目标相互陪伴起早贪黑的奋斗、也许母校就是体育课沙地上的摸爬滚打······母校就是一棵树,就是一群人,在那些美好的时光,我们同甘共苦,相互怀念。正如所言“有一天我们真的相遇了,万千欣喜,竟什么也说不出。”这算得是我们的精彩吗?拼搏的青春才是最精彩的呀。

        精彩的故事岂能掺的半点假货,心这个东西是会说话的呀。我的心是怎么想的,孩子不仅能听见而且能看见呢。连自己都瞒不过还想骗得谁人呢?

拥抱阳光

走好最后一公里。

        文采斐然的东坡老先生曾说,天下之患,最不可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班级之患难道不是如此?作为孩子成长的陪伴者,班级建设的参与人,我们为自己的班级建设把一把脉,不免就要忧惧非常了。

        三年的时光行将到站,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场何等的审判啊。同志,孩子们将来离开我们,背起的行囊里满载的是什么?我们为他们灵魂的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是我们希望的对我们和母校的怀念和热泪盈眶吗?是我们自信的做计划习惯对成长日记的真诚热爱和自我管理能力吗?是挺拔向上正直善良不说假话坦荡无私的生命形态吗?

做加法还是做减法。

        孩子的成长,班级的建设,怎么会是勉强期月之间的旦夕之功,它是慢的艺术呢。怎么能搞“大跃进”!

行走,一直在行走!

        班级不是更加不应该是常规的堆砌。也许我们不知道,有些事情,可能在决定做的那一刻就已经错了。不,我们明明知道!出现问题,愚蠢的我往往想到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这也要完美那也要完美,这个项目也要马上做到位,那个课程也要瞬间完成,想闹一场“谷子亩产万斤”的闹剧给别人看一个光鲜亮丽。

        大道至简,其实越简单越真实,脱离孩子、脱离实际的培训除了损害我们的公信力还有什么用处呢?大道理的说教,空谈的引领,脱离孩子的理论竟是一文不名的屁话啊!比如有些课程又怎么能是草草搞几个形式性的活动、画几张手抄报就算完成了的。一个课程的实施是不是应该深耕呢?给老师和孩子充分的时间沉淀?如此说来没有几个月甚至几个学期能做好吗。如果某个项目停留在走流程、搞形式、造材料,孩子怎么会喜欢、孩子怎么能有收获、孩子怎么会得以养成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怎么会有益,如果孩子因为我习得了造假、应付那就是罪莫大焉。我们的公信力和说服力那就是一个笑话了,与声震寰宇的范跑跑又有何异!

        对于此育才学校给我一点启示,从显性文化上看,这个学校只做一件事:演讲。一个学校能把一件事做好做精致就很有功夫了,何况我的班级呢?万不可挖了无数井,却得不到几滴水啊。拳打脚踢折腾一顿,难免得一个“我的老师是个假货”之评啊。

        妇孺皆知,教育这件神圣的事业应当摆脱功利。可是这个功利是什么?从事教育的我们是不是彻底与“功利”决裂了呢?

        突然想起,有些荣誉,竟然要靠微信拉票拉出来,天哪!这样的名头又有多少重量?

        我们是什么,班级就是什么,我们怎样,孩子便怎样。

      有人说,教师就是这样一份神奇的职业,一举一动看似平淡,其影响实则已在学生内心的某个角落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我们做的事情,每一天都关乎未来啊。

        小子浅薄,窃以为作为教育路上的一个新兵,最重要的素质恐怕绕不过一个“良知与常识”。缺了良知,我们思考问题又怎么能守住一个“孩子立场”?我们又怎能自信且勇敢的说一句为了孩子呢?天天喊着为了孩子的口号,打空炮放卫星,终有何益。记得之前浏览新闻,令我痛心不已的是有些学校竟然办成了“养猪场”,更有甚者甚至办成了大大小小的“衙门”,讲五分钟的话,两分钟吹牛,三分钟拍马,上行下效,除此之外再也不能开口。有的地方甚至于出现了什么几颗星的少先队大队长,小小的年级把这个官做的像模像样气势十足,这样的官气来自于哪呢?

用终身怀念的故事

不喊口号,多听真话,勇敢前行。

      在班级里,我们不回避问题,赞赏不同意见的表达,否则,那不是比之掩耳盗铃更加愚不可及了吗?所以我们满怀信心,但是也应该看到:兄弟,教育这个千古的课题是何等的重要,又怎么是喊喊口号,搞搞形式就交代的了的?若不谨慎戒惧,我们拿什么去见孔孟于九原呢。念及此,你我又乌可袖手安坐而不思一为之所啊。

        魏校长也常说,“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嘛。

        不经意间看到人民日报官微对衡中拼搏青年的报导,思虑万千。这所被冠以“高考工厂”之名的学校备受质疑。我想,在这样的人潮中,寄托的是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梦想,这些把梦想放到高考上的孩子,和我们当年的拼搏又有什么不同呢?无论如何,对于这群平凡的追梦者,我愿意投去我的温情与敬意。

        言及此处,当真是不知所云,突然想到了孩子们为了中考埋头苦干的样子,突然想到了灯光下他们的认真,突然想到了吃西瓜大赛上他们的夸张以至于连过程性材料都留不下,突然想到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每一步每一天······

        我们拿什么让孩子们“终生怀念”呢?这无关高大上的楼房,无关贯彻天地的口号,更无关受用一生的成长日记学习档案。

        我们最应该为孩子们做的,是一个不留遗憾的拼搏过的青春和曾经的欢声笑语,怀揣梦想,正直挺拔,善良真诚,不说假话,孩子们,我们都是一伙的!

      想象着一个月后孩子们干净爽朗的笑,就以之前诌的几句歪词结束吧。

        今夜灯火照月明,坐中多是豪英。箫笛笙轩彻长空,欢笑依然在,拊膺叹平生!

      二十余年愿如斯,晨曦奋征程。喜看稻菽千重浪,二一花开也?且听读书声!

花儿烂漫

最温柔的岁月,最耀眼的青春!

奋斗,不留遗憾!

不说再见,晨曦盛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