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个人篇2019-05-15

第一章 高效能人士的习惯

1、思维转化:你可能连杯子都需要换掉

2、成熟模式图:独立是不成熟的表现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个人应该从依赖走向独立,再从独立走向互赖。独立包括: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互赖包括: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前者是个人成功,后者是公众成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断更新,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成熟。

以商业为例。一个销售员做得很棒,于是客户让他自立门户,给他订单。这是典型的依赖型模式,这种模式很脆弱,一旦依赖不可靠之后,自己就会遭受灭顶之灾。爱英之前入职的机器人公司,便是依赖投资人的银行客户而成立,最终无法开拓新市场,遭遇关门危机。独立又是怎么样呢?一个采购部的总经理,自己成立了很多子公司,给自己任职的企业供货。这种就属于独立模式,最终也是极其容易倒闭。依赖属于不成熟,独立其实也是严重不成熟。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学会与其他人合作。

3、积极主动:别让消极把你拉入海底

4、以终为始:别把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

5、要事第一:我不忙,我只是时间不够

6、双赢思维: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7、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在被别人理解

8、统合综效:太棒了,居然还可以这样

9、不断更新: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不断更新,意味着通过时间的积累,慢慢让自己养成优秀的习惯。这些积累,需要产生在四个方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身体:坚持锻炼,合理饮食和作息。精神:参加各种挑战,如五一期间的沙漠徒步,以后可以爬雪山,骑行青海湖等。智力:坚持看书,多写作。社会/情感:社会关系的维护,人脉的维护。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而是你能帮到的人。持续的给予,才是积累人脉的唯一方法。

10、习惯:从狭窄的5%跨到广阔的95%
一个人一天的行为,5%是非习惯性的,95%是习惯性的。因此,是习惯,而不是思维,决定了我们的一生。正基于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将好的思维,训练成习惯。一开始我们可能觉得别扭,但一旦形成习惯,我们将变得毫不费力的运用这些好的思维。比如,学自行车的过程很痛苦,但经历了5-10天,当我们学会之后,我们就不用再为骑自行车操心了。习惯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切。

第二章 高效能人士的素养

1、微信礼仪:再问“你好,在吗”,我就拉黑你
让跟你打交道的人感觉舒服,这就是职业化。电话是一种同步独享沟通,你愿不愿意与对方交流,是由你是否按接听键决定;邮件是一种异步分享沟通,你愿不愿意与对方交流,是通过邮件回复决定,且时间上是不独享的。按照同步和异步的程度来做排序,依次是:电话,QQ,微信,短信,邮件。在微信上问“你好,在吗”的人,是把电话的同步独享沟通,搬到了微信。最好的方式,是问候之后,有事说事,简单明了说明自己的意图,然后等待对方的答复。

2、邮件礼仪:这辈子,你们只会在邮件里见字如面
略(暂时用不上)

3、时间颗粒度:时间颗粒度,反应职业化程度
时间颗粒度,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和海南省领导见面很重要,好吧,安排15分钟吧。王健林是15分钟,比尔盖茨是5分钟,大部分人是1小时,半天,甚至一天。恪守时间,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很多人不守时,是因为他们的时间颗粒度很粗,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不能多等十分钟或半小时。

建议: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时间颗粒度为1天的人会说,你到北京了?顺道来天津看看我呗。时间颗粒度1小时的人会说,路上堵疯了,你等一下我,我一会就到。时间颗粒度半小时的人会说,这是微信说不清楚,我给你打电话吧。二,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我的时间颗粒度是1小时,所以我发现我不愿意浪费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但是我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功,我可能需要把时间颗粒度变成30分钟,这样我才能更高效的处理更多的事情。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电脑手机都可以下载入力工具,把工作安排到日历中,然后利用工具,逐渐管理越来越细的时间颗粒度。我现在用表格+闹钟提醒,也达到了一些效果,但还是需要提升效率。

4、事实与观点: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事实是在客观世界中,可以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事实不需要辩论,只需要验证。比如:小龙虾是侵华日军的化学武器。这是一种“事实陈述”,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在没有足够证据前,我们不要盲目相信或不信。切记,包括盲目不信。

观点是在一套认知体系中,不违反事实,逻辑自洽,因此无法被证明是对是错。比如,苹果手机好用,可能依据的是该观点的人的认知体系决定的,他觉得苹果手机有更多的APP,所以好用。但是,也有人认为苹果手机不好用,因为在他的认知系统里,开放的系统才是好系统。观点本身没有对错,需要看该观点持有者从什么角度来看待问题即可。

美国人从小就开始区分事实和观点,他们喜欢对你的观点说“interesting”,这不代表他认同的你的观点。

5、职业化:职业化是商业世界的教养
教养的本质,是对外的分寸感和对内的克制力。

商业中的教养:尊重别人使用微信的方式,尊重别人查看邮件的习惯,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尊重别人的观点。一次赢得别人的尊重,降低与整个世界的信任成本,就是所谓的职业化。

非职业化的表现:
失信不把承诺当回事,或承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是职业化的大忌。
迟到。
劝酒。
打扰。

第三章 时间管理

1、时间成本:花时间做,还是花时间买
时间成本,就是如果你把这个时间用于做别的事情时,可以获得的收益。比如一个人的月薪是1万元,一个月工作21天,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他的时薪就是59.5元。如果你浪费一个小时,只是为了获得额外的30元钱,那这就不划算了。

场景一:住在郊区,每天往返2小时,每天交通成本是119元(59.5*2),一个月是2499元。如果我每个月多花2000元就可以住在市区离公司非常近的地方,相当于节省了2499元,那么我么应该搬家。(这个例子不太合理,个人保留意见)

场景二:出租车司机每小时成本是34.5元(每天给公司380元份子钱,每天210元油费,一天开车17小时)。如果遇到地面很堵,他会建议乘客走高架;如果乘客嫌路远收费贵不同意,他就提出按照地面路程收费,多出算他的。这么做虽然少收了点钱,但是赚到的是时间成本的钱。

2、GTD:让大脑来思考,而不是记事
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遗忘,大脑可以腾出更多空间,让神经能正常运转。所以,过目不忘其实不是优势,而是病。

时间管理人戴维·艾伦《搞定》一书中,提出GTD管理方法,即GET THINGS DONE。方法有三个核心:收集,处理和回顾。

收集,即把需要大脑记忆的事项,放到一个收集篮。刘润推荐用印象笔记,电子邮件,微信文章,新浪微博,浏览器新闻等,都可以转发到印象笔记。

处理,可以借用碎片化时间来处理收集篮里的事情。一般有6种做法:删除,归档(有价值的归入某些文档,方便以后查看),放入“将来/可能”目录(现在不需要做,但以后可能需要做的),放入“等待”目录(不是自己做,需要其他人完成的),放入“下一步行动”(当下没时间,但需要尽快完成),建立“项目”目录(不是简单的事,而是需要立项跟进)。

回顾。对各个目录进行回顾梳理。可以做到随时回顾、每天回顾、周回顾相结合。

3、猴子理论:别让猴子跳回背上
情景:下属拦住你说,有件事需要耽误你一分钟,征求你意见,你觉得xxx怎么处理好呢?如果回答“我现在很忙,我想想再告诉你”,或,“你应该这样……”,都属于猴子理论,即把下属的责任,转移到了上级身上。正确的做法,是老板多回答“你觉得呢”,以及给他一些方法,教会他寻找答案,比如,你们先开个小会讨论,再给我答复。当下属给到一定方案的时候,再给方案继续提一些问题,让下属继续思考,而不是对帮他选择方案。

采用猴子理论,就是让责任待在它主人的身上,不让别人的猴子爬满你全身。有五个原则要注意的。

第一,必须明确责任的归属者,这是前提。

第二,控制每次讨论的时间,尽量控制在5-15分钟(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只能在老板约定的时间内讨论,不能耽误老板自身的责任。

第四,讨论最好通过见面或电话形式,都属于同步沟通,异步沟通效率太低。

第五,每次讨论完,约定下次沟通时间(否则猴子可能会被下属丢弃,饿死在路上)。这也是我做得非常不足的地方。

4、三八理论:人生的不同,由第三个8小时创造
人生有3个8小时,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第三个8小时,你会在做什么呢?人与人的区别,其实主要由第三个8小时决定的,这就是著名的三八理论。

我们每天大约花2小时上下班,2小时吃三餐,两小时休息娱乐(比如购物、看电视、刷手机、发呆),那么,我们每天真正可以支配的时间,其实就只有2小时了。但大多数人可能连最后这2小时,也浪费掉了。

如何管理好第三个8小时,有以下几个小技巧。

第一,找到“不被打扰的时间”。
每天从万千琐事中,争取2-4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安排一些连续性很强的事情,比如学习、写作、思考等。如何确定这2-4小时呢?我们6点钟下班,吃完晚饭一般在8点左右,最晚8点30分。这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就出现了,我们可以从8点,一直到11点。这2-4小时非常宝贵,可惜大部分人都会用来打电话、聊微信、看电视。另一个不容易被打扰的时间,就是每天早起,提前1-2小时到公司,这1-2小时也是特别宝贵的。

第二,分清“交易、消费和投资”。
时间有三重特性:交易、消费、投资。你每天工作8小时,老板支付你月薪,这就是交易;你把自己珍贵的2-4小时“不被打扰时间”用来玩游戏、看电视、刷手机,这就是消费;如果你把这2-4小时用来学习成长,那就是投资。那我们是否还有娱乐时间呢?我们的娱乐可以用碎片化时间,比如等公交、坐地铁、坐电梯、吃饭等,但不能用宝贵的2-4小时“不被打扰时间”来娱乐。

第三,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心血来潮的坚持一两个星期,或者一两个月,基本是没有效果的。我们还是要相信复利曲线的威力,把三八理论坚持3年,5年,10年。持之以恒,日拱一卒,终见成效,而且会使大成效。

最后,我想起了以前很流行的1.1ⁿ和0.9ⁿ。1.1代表每天只进步一点点,0.9代表每天退步一点点。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1.1和0.9就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大概就能解释,有些人一开始不是很优秀,但是到了中晚年却到了人生巅峰;而有些人一开始很优秀,到了中晚年,却越混越差。

5、番茄工作法:人真的可以三头六臂吗

人脑每次切换任务,重新集中注意力,至少需要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这就是时间成本。佛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了“番茄工作法”,把人脑当做CPU,切割成30分钟为单位的时间切片——每次集中精力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我现在是用1小时作为时间颗粒度,后期可以做相应调整。

采用番茄工作法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防止被打断。每次被打断,一来一回就会浪费几分钟。最容易被打断的是电话、微信、QQ及其他即时通讯设备。还有一种打断,是自己的某个灵感或想法,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快速记下这件事情,利用其他时间处理。必须坚决拒绝打断!

第二,努力进入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一种忘我的状态,才思泉涌,通常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有时候,绝对的安静,反而不能让人进入这种体验,一定的背景音,比如流水、下雨、刮风、咖啡馆的喧哗等,更容易让人专注。可以下载APP白噪音来获取。

第三,要专注,也要休息。可以上个厕所,浇浇花,听一首歌,等等。但是切记去阅读文章,这会让自己进入另一状态出不来,而且也会超越5分钟的休息时间。

第四章 学习能力

1、幸存者偏见:看不见的弹痕,最致命
我们读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传记和心灵鸡汤,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成功者在总结自己经验的时候,容易犯幸存者偏见的错误。我们研究的问题,不是幸存者是怎么活下来的,而是那些不幸的人是怎么死去的。二战期间,美国统计作战飞机的数据,发现飞机翅膀最容易被击中,飞行员座舱和飞机尾部很少中弹。当人们想去加固飞机翅膀时,沃德教授却提出应该加固座舱和尾部发动机的位置。这是因为子弹一旦集中座舱和飞机尾部,飞机便会坠毁,无法飞回来了。而机翼即使中弹,但仍旧飞回来了,所以显得机翼最容易受攻击。用到成功学中,我们看到的成功学理论,大多是幸存者,他们并没有经历那些可能会致命的因素,因此他们的参考意见,并不能帮助我们避开那些会让我们致命的问题。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见?

第一,向失败者学习。比如看大败局,比如多跟失败的朋友聊天。等等。

第二,要向反对者学习。我们想要优化我们的产品,不应该向我们的购买客户(尤其是老客户)提问,而是应该询问不愿意买我们产品的人群,或者问给我们差评的群体。

第三,培养识别幸存者偏见的能力。江湖郎中号称有“包生男孩”的秘方,一副见效,售价2000。生男孩概率是50%,于是,生了男孩的家庭高高兴兴的交钱,还到处宣传;生了女儿的家庭,没付钱,也没什么说的。于是,“神医”不仅赚了大钱,还收到了很多锦旗。送他锦旗的人,其实就是幸存者的偏见。

2、库伯学习圈:知识是经验的升华
库博学习圈是指,从行动中归纳出经验,把经验升华为规律,再用规律指导行动。一个完整的学习是“行动—经验—规律—行动”,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规律,那么我们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用过去不合适的经验指导现在的行动;有时我们甚至会同时缺乏经验和规律,只是知道不停的做。依靠经验,可以小成;依靠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达到大成。

第一,从行动总结出经验。直接的经验给人感受最深刻,比如我投资失败,让我痛苦了两三个月,感受异常深刻;但直接经验是不够的,人生有限,我们也需要跟人沟通学习,汲取他人的经验。

第二,从经验升华出规律。从经验到规律,有一个巨大的鸿沟。比如,力仕康自营店能瞬间做起来,杨大的经验告诉他,杨大很厉害,只需要做自营刷刷单就能成功。我们总结规律的时候,需要多反思,多进行验证,看看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成功概率随着经验总结而变大,就说明我们越来越接近规律。

第三,用规律指导行动。

3、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什么人类不擅长谈恋爱
我们一生只能学会三件事:知识,技能,态度。

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比如我们学习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有适用边界和保质期,即,学再多也未必会不停有用,并且学过不就就会遗忘。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技能。(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学生分数高,到了社会反而能力差)

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不亲自做过,就永远不会真正知道的事情。比如,我们熟读演讲技巧,但没有上台练过,可能我们一辈子都无法掌握;比如学自行车,你理论知识学得再好,不亲自去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骑车;等等。工作一般强调沟通技能,谈判技能,管理技能;但从来不会说沟通知识,谈判知识,管理知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读书,不去应用,终究只会成为知识,无法转变为技能。

态度,就是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有色眼镜。比如,这个世界是友善的,还是恶意的?诚信的人,是聪明人,还是傻子?赚钱,是满足客户需求之后顺带的结果;亦或是,满足客户需求,是为了赚钱?态度其实就是人的价值观。大学对我们的人生帮助,态度大于50%,技能大概30%,知识不到20%(有一半还被遗忘了)。

启发:不能把知识当做技能学,也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我们要懂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利用好知识;但同时不能过度依赖知识对技能的帮助,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私人董事会:做自己的CEO,你有私人董事会吗?
《5分钟商学院》对个人学习成长的贡献度有多大呢?不超过10%。“贝尼斯定理”提到,个人70%的成长来自工作中学习,20%来自向他人学习,10%来自正式的培训。

在工作中学习,需要我们自己主动走出舒适区,主动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学到的知识运营其中。

如何向他人学习呢?可以参考企业家非常欢迎的私人董事会。私人董事会组成人员有3个要求:来自竞争行业;经营规模和发展阶段接近;必须是一把手,可以学以致用。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则可以学习私人董事会的八大步骤。

第一,提案,每人提交一个提案。第二,表决,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第三,阐述,由问题拥有者详细阐述,制定好阐述模板,保证效率。比如:我有问题,问题很重要,因为。我已经做了努力。我希望大家帮到我的是。第四,提问,其他人向问题拥有者提问,而非给建议。第五,澄清,问题拥有者针对提问,澄清各个细节。第六,分享和建议,大家一起给建议。第七,总结,针对各个建议,汇总出有用的总结方案。第八,反馈,问题拥有者必须根据建议行动,并反馈执行结果。

5、快速学习:如何用20小时快速学习
要了解某个新事物的核心逻辑,可以学习刘润老师的快速学习4步法(可用于天猫运营的学习上)。

第一步,大量泛读。
不要买一本最好的书,而是要买10本左右的书,可以先买3本评价最好的,然后找到相关联的5本,最后加2本不太畅销但系统性更强的书。买回来后开始泛读: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必须要做);15分钟泛读,略过故事、案例和证明,标注概念、模型、公式与核心观点;最后用5分钟做简单回顾,记录自己的困惑、问题、想法。可以选一个下午+晚上,一次性把10本书读完。建议读电子书,提升标注、回顾、记录的效率。

第二步,建立模型。
好好睡一觉,让知识在大脑中相互碰撞、连接、融合。第二天早晨,用3小时建立模型。找一张白板墙,把之前标注的概念、模型和公式写在即时贴上,贴在白板上,再用白板笔和板擦建立、修正它们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

第三步,求教专家。
如果还不清楚,就要去找这方面的专家,或者去在行请教。有些专家洞察很犀利,但是未必有全局观,一定要在模型的基础上去找,才会有大的收获。

第四步,理解复述。
5小时泛读,3小时建模,2小时请教后,还剩10小时复述。费曼技巧谈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模型讲给别人听,就会发现自己讲不懂或别人听不懂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自己理解的弱点。找到这些弱点,再继续泛读资料、网上找答案或找专家。如此反复。

以上,是我们从不会到学会的例子,但是要做到精通,就得学习“刻意练习”,需要花1万小时了。

第五章 思考能力

1、六顶思考帽:从对抗性思考到平行思考
英国思维领域专家爱德华·德博诺说,每个人都有六顶思考帽,分别是:代表信息的白帽(收集数据、信息),代表价值的黄帽(集中发现价值、好处、利益),代表感觉的红帽(让团队释放情绪和互相了解的而感觉),代表创造的绿毛(专注于点子、方法),代表困难的黑帽(专注缺陷,找到问题),代表管理思维过程的蓝帽(思考顺序,分配思考时间)。

团队所有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戴同一顶帽子来讨论,从对抗性思维,转变成平行思考。这种讨论方式能降低冲突,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从而提升讨论的效率。六顶帽子有不同的搭配方法,简单问题,使用蓝白绿;改进流程,使用黑绿;寻找机会,使用白黄;等等。一般有如下建议:

第一,白毛先行。获取信息是一切讨论的开始。

第二,黄在黑前。先思考价值,在思考困难,才有可能建立信心。

第三,黑后有绿。黑色是我们看到问题,但我们同时也有找到解决方法。

2、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我们有时候会批判老人容易上当受骗,经常大骂:骗子,有本事冲我来。但年轻人其实也同样经常受骗,比如庞氏骗局。老年人容易因健康受骗,年轻人容易因财富被骗。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高等教育的使命之一。分享四个方法。

第一,发现和质疑基础假设,这是批判性斯文的基础。比如,我做的桂林米粉最正宗,我去上海卖,肯定能卖火。这个判断有个基础假设,上海人喜欢正宗的桂林米粉。实际上这个假设可能是错的,这就是为什么上海热卖的桂林米粉,不是正宗的。

第二,检查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一致性。这涉及到逻辑学,比如以偏概全。

第三,关注特殊背景和具体情况。比如中国具体国情,可能不合适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

第四,寻找其他可能性。我们认为的并不一定是对的,要倾听他人分析的可能性。

3、全局之眼:冻死在那个不存在的冬天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被规律作用着,以一种叫做“系统”的方式存在。要培养用关联、整体、动态的方式,全局性看问题的能力。(这不就是初中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吗)

所有的战略,都是站在未来看今天。系统中包含有各个要素,要素间有关系。理解关系和关系背后的规律,不但能在复杂的系统中理解现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比如,实体店中有旺铺定律,即好的地段决定了更多的人流,即:哪里人流多,哪里就会旺。这么一看,早期的电商,早期的移动电商,早期的社群经济,现在的网红等等,都是在利用这个旺铺定理,寻找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拥有全局之眼,有如下要点:

第一,关联之眼。一定要明白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而且是正确的关联,而不是表面的关联。

第二,整体之眼。知道了要素,还需要把各个要素统一起来,形成系统来观看,知晓系统是用什么样的精密方式运作的。比如,货币政策如何刺激经济?股权如何激励员工?价格如何影响消费冲动?等等。

第三,动态之眼。要素之间的关联,不会恒久不变,要根据时间做调整。在以前,你只要做好A,就会得到B。但是时代在变化,现在未必会成立。所以,我们要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同时,也要避免因果论和乱拳论。

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我们需要懂关联(二维),也要懂整体(三位),更要懂动态(思维)。

4、逆向思维:吹风机的反面是吸尘器
六种常见的逆向思维:

第一,结构逆向。相机胶卷盒设计,之前是拍一张换一段,全部拍完后,再反向收回到胶卷盒中;日本老太太提出,先把胶卷全部抽出到相机中,拍一张回收一段到胶卷盒。如此一来,当误打开相机时,只会曝光未拍摄的胶卷,保护了已拍摄的胶卷。

第二,功能逆向。保温瓶功能是保热,功能逆向就是保冷,于是有了冰桶。空调制冷的同时,也会散热,可以借此变成家用热水器。等等。

第三,状态逆向。人走楼梯,人动楼梯不动;电梯变成了人不动楼梯动。锯木头是木头不动锯子动,逆向过来,就是锯子不动木头动,于是有了台式电锯。

第四,原理逆向。电吹风吹头发,逆向就是吸尘器。

第五,序位逆向。动物园以前是动物关在笼子里,现在动物园是人关在笼子里移动。

第六,方法逆向。

5、正向思维:做一个因果逻辑收集者
正向思维,就是从因到果的思维,从已知预测未知的能力。这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但是能用好的人不多。

举例:微软客户反馈服务器深夜宕机,工程师查不出原因。客户安排人值夜班观察,当晚不宕机。没人值班,又宕机。工程师终于发现,宕机原因是没开空调。这就是从已知预测未知的能力。

破案,看似由果到因,但其实在侦探的脑海中,快速发生无数个正向思维,无数的由因到果。怎么训练呢?

第一,做一个因果逻辑收集者。对各种因果逻辑进行收集,比如网络效应,心理账户,责权利心法,等等,收集的概念越多,遇到问题的预测能力就会越强。

第二,多读侦探小说,多读科幻小说。

第六章 逻辑思维

1、同一律:白马到底是不是马
要保持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论题的确定性。混淆概念、混淆话题、偷换论题等,都会导致思维混乱。我们平时说的冷笑话,一般也是因违反同一律而显得荒唐搞笑。比如:——你这么有钱,居然在马路边吃麻辣烫。——不在马路边吃,难道在马路中央吃啊。

2、矛盾律:谁给理发师理发
两个互相矛盾的观点,不可能都对。

3、排中律:生存还是毁灭,没有中间状态
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没有都不对的。

4、三段论:一眼识别诡辩的五个方法
三段论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式的推理。比如:所有人都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要死的。

三段论有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四项错误。三段论只允许有三个概念,出现第四个概念即为错误。比如,人有多个含义,出现了两次人,但概念不同。

第二,中项两不周延。

第三,大项扩大,小项扩大。

第四,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

第五,前提有一否,结论为必否。

5、归纳法:几乎所有知识,都始于归纳法
归纳法的输出,不是定律,而是猜想。演绎法是一般推理出特殊的方法。

第七章 谈判能力

1、定位调整偏见:自己先开价,还是让对方先开价。
利用定位调整偏见,有三个原则:

第一,争取先开价。

第二,越极端越好。

第三,留还价的余地。

2、权力有限策略:这个要求,我要请示一下
背后有一个做决定的人,他才是最终拍板的。谈判本人不要做权力终结者。所以,尽量不要给自己印CEO的头衔。

权力有限,也不单单是人,还有其他。如下:第一,金额的限制,即资金不够;第二,条件的限制,比如公司定下的原则不能改;第三,程序的限制,比如合同需要多部门签字;第四,法律的限制,合规部、财务部、法务部经常是背黑锅的,比如去年双11百事可乐代投广告就用了财务来限制。

3、谈判期限策略:女生为什么会被逼婚
每一个阶段性的谈判结果,都要承认,决不能没有理由地推倒重来,否则就是去了谈下去的基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期限障碍,争取对方多让步。比如说,这个月资金不够,要等2个月;这样就给对方期限上的施压,争取对方更大的让步。

4、出其不意的策略:吃惊、撤退、转身就走
出其不意策略:打破对方的谈判逻辑,击穿对方的心理防线,另其处在巨大的谈判劣势中。

在关键时刻,突然抛出对方以为你不知道的、无可辩驳的新信息,让对方惊讶,从而不知如何应对。这时,你在提出条件,就很容易被接受了。

5、双赢谈判:我多拿一元,你就必须少拿一元吗?

第八章 演讲能力

1、认知台阶:你不是在讲,而是在帮助他听
越成功的领袖,演讲能力越强;反过来也是如此,演讲能力越强,越能成为领袖。这是因为演讲是实现影响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根据听众的逻辑,一步一步给他们铺设“认知台阶”,需要掌握三个关键点。

第一,按照人的思考线索,而不是知识的树状结构来演讲。如,问题—原因—方案。现象—原理—应用。

第二,无法否认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逻辑。这要求每一个台阶都要坚实,每句话每个数据都是经得起查证的。

第三,用幽默感,让认知的路上满是风景。

2、画面感:用画面感增加语言的带宽
比如,一辆宾利轿车售价888万,如何描述它很贵呢?一个农民,从商纣王还没出生开始,不吃不喝一直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许才能买得起一辆宾利轿车。

几个小技巧:、

第一,具体到细节。

第二,善于用类比。

第三,点睛用排比。

3、开场和结尾:精彩绝伦的开场和余音绕梁的结尾

一个精彩的开场,必须帮助演讲者聚拢注意力,激起好奇心。
第一,提问。第二,幽默。第三,关联。第四,开门见山。

怎么结束呢?
错误:今天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正确:金句结尾。如马云结束的时候会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说完大步走下讲台。

4、脱稿演讲:现场组织语言能力就像厨艺
别用朗诵和背诵,掩盖现场组织语言能力的不足。不要怕出丑,所有前期的出丑,都是为了后期的优秀。如何改掉?

第一,用PPT代替讲稿。

第二,用手卡代替PPT。

第三,用脱稿代替手卡。

5、演讲俱乐部:从对着镜子到对着活人
越高级的领导者,越擅长演讲。美国总统竞选,简直就是一场演讲比赛。可以试着成立一个“演讲俱乐部”,找20个朋友,每周1次,每次4个人讲,注重练习以下四个技巧:

第一,克服紧张。

第二,情绪互动。

第三,提问回答。

第四,讲好故事。

第九章 沟通能力

1、快乐和痛苦的原则:好消息和坏消息,先听哪一个?
演讲需要关注群体心理,沟通需要关注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要注意“损失规避”,得到100元所带来的快乐,无法弥补市区100元所产生的痛苦。快乐与痛苦的四原则:

第一,多个好消息要分开发布。

第二,多个坏消息一起发布。

第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一起发布。

第四,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要一起发布。

2、“5商派”——如何写出一篇好的专栏文章
和演讲 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跨层级、大功率、穿透人心的广播式沟通工具,就是写作。“5商派”写作的三大心法:价值感,结构感,对象感。

第一,价值感。专栏文章分为三类:WHAT,WHY,HOW。WHY比WHAT有价值感,HOW又比WHY有价值感。

第二,结构感。不克制自己表达欲的人,写不好专栏。写作的内核,是对方关注什么,不是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除非是自我成长的写作。五部法:场景导入,打破认知,核心逻辑,举一反三,回顾总结。

第三,对象感。想象自己不是对着电脑,而是与每一个读者面对面交谈。所以,表达中多一些互动语句。

注意:以上的写作,不是文学巨匠的写作,而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写作。

3、电梯测验:大WHY、小WHAT和一带而过的HOW
一个结构化的沟通,无外乎三件事: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专栏写作的秘诀在于努力回答怎么做,但电梯测验的秘诀在于为什么,给对方一个充分的理由,让他愿意在30秒的时间里,决定多花10分钟与你沟通。

4、如何开会:开会,是用时间换结论的商业模式
开会的投入,是所有人的时间成本;开会的产出,是一组结论,比如所有人的共识。如何提升开会的ROI,就意味着降低成本,提升产出。

第一,增加结论价值。开会第一个结论价值是共识。领导统一思想的,叫做员工大会;几个部门一起汇报工作,叫通气会(月会),每天早上沟通价格或问题的,叫做晨会。这类会议能不开就不开,可以通过异步沟通替代开会。开会的第二个价值是共创。一起研究市场怎么做,叫研讨会;高管闭门几天讨论明年规划,叫战略会;技术部和市场部激烈碰撞,叫头脑风暴。可以采用六顶帽子的方式开会。

第二,缩小时间成本。限制参会人数,不相关的人不要参加;缩短会议时间,提前阅读相关材料,不需迟到,发言时间控制好等。

5、精准的提问:提问,是沟通界的C2B

七个点:继续/中止性问题(是否需要讨论);澄清性问题(理解问题概念);假设性问题(问题是否存在);质疑性问题(真实性);缘由性问题(因果);影响性问题(带来什么影响);行动性问题(怎么做)。

第十章 情感能力

1、同理心:同理心,千般能力的共同心法

2、自我认知: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3、自我控制:自律,才是最大的自由

4、自我激励:真正优秀的人都自我激励

5、人际关系处理:你的情感账户余额不足,请充值

第十一章 创新能力

1、减法策略:灵感就在盒子里
创新恰恰源于对思想的限制,而非放任。产品范例:衣物清新剂(没有去污功效),没有键盘的手机,儿童手机(只能接听不能拨打),随身听(没有录音功能的录音机)。

2、除法策略:冰箱和空调可以合二为一吗

3、乘法策略:空气清新剂*2=提神清新剂
范例:剃须刀从1个刀锋,发展到6个刀锋;三路灯泡,灯泡里放了3个钨丝,开关按的次数不通过,亮度不同;双摄像头手机,双卡双待手机。接下来是否会出现双屏手机呢?

4、任务统筹策略:向《火星救援》学创新套路

5、属性依存策略:给属性装上一根进度条
婴儿尿布检测粘度、湿度、气味等进度条,知道婴儿问题;咖啡杯颜色装上进度条,就获得可变色的咖啡杯;给食物装上温度的进度条,就能知道是否太烫或太冷。

第十二章 领导能力

1、领导力:专——藏在—藏在“威胁、此刻、重要”后的大猩猩
提升领导力,就要让自己变得专注,把事情放入“威胁、此刻、重要”的白名单中。

第一,威胁。比尔盖茨说,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借助威胁背后的力量,让自己专注一路狂奔。

第二,此刻。此刻就是焦虑,合理利用焦虑,能让自己更专注。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最后期限法。

第三,重要。赋予事情重大的意义。比如,帮助希达完成人生逆转;实现家族复兴;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等等。

2、领导力:小——你是小公司的胖子,还是大公司的瘦子
对资源的投入,决定了你要走的路。企业要通过放弃大部分事情的专注,集中对少部分事情的注意力。通过变小,获得专注。

什么决定了企业的边界?是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越低,越应该外部化(让别人帮你解决,花费少);管理成本越低,越应该内部化(自己解决,花费少)。互联网让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这时我们应该内缩,聚焦在核心竞争力上,让外界帮我们把其他事情做好。通过变小,获得专注。即便是大公司,领导者也会思考,如何成为大公司中的瘦子。

第一,创业公司要克制招人的冲动。

第二,成熟公司要缩小企业规模。

第三,转型公司要追求战略专注。

3、领导力:变——通过时间轴、概率轴、博弈轴来看世界
人天生喜欢追求确定性,习惯把经验当真理,把流程当圣经。但互联网充满不确定性,领导者需要有变的心态。

第一,时间轴。不同阶段,不同考核方式,不同管理方式。创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

第二,概率轴。不要迷信小概率事件,尤其不要迷信个体事件,而要研究普遍现象,从中找到成功概率最高的方案。

第三,博弈论。面对模糊性,看一步,走一步。

4、领导力:块——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用内部的快,响应外部的变,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

第一,不要放弃思考。比尔盖茨管理微软时,有个习惯成为思考周,每年两次,每次一周。

第二,当下就要行动。培养PDCA流程,即计划、执行、检查、纠正。

第三,练好刹车和转弯。快,不单单意味着迅速执行,还意味着要懂得快速停止,以及快速变道转弯。

5、领导力:远——远见,是尽可能接近未来的推理能力
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经验不再来自过去,而是来自未来。要向年轻人学习,用于尝试新事物。

第一,洞察力。传统餐饮关注选址、菜单设计等。饿了么出现,餐厅变得只需要厨房了,没有了选址,也没有了翻牌率,也没有了大厅布置等。

第二,判断力。洞察底层逻辑,判断环境变化,做出假设的远见。

第三,学习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润·个人篇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