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一直都在,我们为什么总在回避呢?

前天大雪纷纷,这是小城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的还没细细观赏,落在地上便化了。很不凑巧的是,第二天便是驾考科二考试,我坐在回校的面包车上,隔着雾蒙蒙的玻璃看着路两边飞逝的灯红酒绿,恰有一种雾里看花朦胧绵软的感觉,所幸这只是场小雪,当晚便停了,第二天的考试也如期准时进行,并且幸运通过。

当晚回校,给远在几百里外家乡的姑姑拨了个电话。她一如既往的叮嘱我多吃饭,多穿衣,我乖巧的连连答应,从她的话里,我知道家乡也下雪了,大雪。姑姑说下雪好,来年地里不缺水,庄稼长得好,今年夏天就没怎么下雨,庄稼长得不好,收成很差。还说现在乡镇现在下文件不让烧煤强制大家安空气能设备取暖,还多人家里没钱...

对于姑姑家的状况我也是很清楚的: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姑父早年去世,姑姑在三十多岁落下残疾。芳哥在县环卫帮工一个月800,偶尔出去接安装采暖的私活;嫂子是快递员,整天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一个月2000多;一个女儿上高中,另一个儿子在上小学。家庭开销不是很大,却结结实实的压在哥嫂两人肩上。

虽然生活艰苦,甚至买一件衣服都需要深思熟虑,但是姑姑一家和睦,如果一个外人来这里做客,他一定认为这就是一个标准的小康之家。但表面的安康其实隐含了巨大的危机:家里只有几千块钱存款,冬天村委会收钱换空气能设备的九千块钱还要问问能不能赊账;女儿马上高中毕业上大学,芳哥还在为学杂费发愁;儿子上补习班的钱,还是拿姑姑每月的低保金交的;大家不敢生病,不敢买贵东西,吃的都是自家菜园种的冻白菜,窖藏土豆红薯......任何一个不确定的突发因素都会让这个小康之家支离瓦解。。

事实上,在同一个乡镇里,这样的家庭并不是个例,从嫂子的日常谈话就能听出来:这家欠了多少债,那家贷了多少款,还有那家谁得了什么癌......嫂子有天送完货回家吃饭,已经习惯日日奔波的她突然放下碗筷坐在沙发上,对旁边低头扒饭的芳哥说:“芳,活个人真难啊,我想歇歇了。”芳哥顿了顿,没理她。事后嫂子打电话给我:“当时你芳哥但凡说句啥我也认了,谁知人家啥也不吭,吃完自己就去睡觉了。”我安慰她说可能芳哥也累,他也想不到一个好的方法安慰你,他肯定有好多话想跟你说的,不过,生活里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吧。嫂子是个很开朗的人,紧接着说:“人家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家这虽然过的这样,可是比比那些更穷更烂的人,心里叶就舒坦了。”这次我没有接话,还未步入社会的我渐渐明白,太多无奈的时候需要这样“比下有余”了。

前些天我看到同校表白墙有个很热门的话题:为什么追我的男生都这么穷?底下的评论七嘴八舌,有批评提问者的价值观的,有为穷男生打抱不平的,有倾诉同种经历的......事实上,“穷”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内心障碍,出门没有件得体的衣服,那是很让人掉面的事情;朋友请客吃饭,碍于“穷”不敢参与社交...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穷人从一开始就丧失了与他人竞争的勇气,某个想法还未萌芽便淹没在退缩的压迫下,于此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痛苦中。

网上总是说“寒门出贵子”,总在说“白手起家”,总在流传“逆袭”种种类似的人物事迹,仿佛就是给这些出身寒微一直辛苦打拼的人一碗鸡汤。可是环顾四周,多少人真的逆袭了?多少人彻底沦落了?当你打开手机,一个又一个视频里都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每个人都是锦衣玉食,衣冠楚楚;播放一部电视剧,住的精修房,吃面包喝牛奶,穿戴时髦鲜艳,出行人人一辆小汽车。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的自媒体头条,我们的综艺节目,铺天盖地的大力宣传“消费主义”,极力倡导“精致生活”,追求文明追求“精神修养”,仿佛我们手里有大把大把的钱,我们已经满足了物质需要,我们真的步入了梦想的生活。

如果你看到一条心酸的生活现实,你会在下面的评论刷到“少发这种东西,负能量”,或许对于那些镜头外的心酸,我们真的只能感叹一句:“生活如此”,片刻感慨后又陷入自己的生活包围中。确实,自己生活如此,哪有闲心关心他人呢。本来已经很累了,你却还在散发痛苦与负担,谁会愿意多背负一点让自己更累呢?

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们很累,很苦,社会的进步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定律,一批人的前进始终是踩在另一批人肩头上的,这种关系,不是压榨剥削,就像“寄生”,很自然的共存的状态。受益者上还有受益者,又像层层剥削,不过这不是主动的,不能称得上恶意的主动的实施,这就是社会法则,是每个存在于人类社会里的人必经的。

穷人为什么穷呢?穷能穷几代?消灭贫穷还是消灭穷人?这是我想说的,普罗大众都是穷人,我们都是穷人,我想写穷人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穷人一直都在,我们为什么总在回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