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不止是三维

        BIM概念的核心在于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换。夸张的说,现在的国内土建项目的流程相当于60、70年代的银行系统。那时候银行怎么转账?靠邮政系统,通过联行信件交换信息,带宽有限,效率底下。

        我们目前项目中信息化已经做的非常不错了。从做方案开始,不管你用SketchUp还是Rhinoceros,都能对外观模型的数据进行很好的处理。到设计阶段,pkpm系列也是一个完整的“BIM”系统,除了结构模块也有建筑设备模块,虽然没多少人用pkpm的建筑模块,但它的数据管理基本对象已经是各种建筑构件,比如梁板柱门窗设备,所以pkpm是一个完整的设计阶段的BIM解决方案,建筑常用的天正也是一个“BIM”系统。

        到了施工阶段,又有斯维尔广联达等等软件,但这些软件的关注点要更细致,更关注钢筋、混凝土,大量数据的统计工作。他们同样是很优秀的业内软件。

那么看出问题没有?

        这么多行业软件,在各自的领域都能高效工作,但在信息交换上就差强人意了。方案提给建筑,建筑的同学拿到一堆NURBS曲线构成的形体,需要把它转换成幕墙表皮,给它布置轴网。再转给结构的时候,因为天正和pkpm数据基本没法共享,结构同学一般都会基于轴网在pkpm中手动全部重新搭建一个结构模型。转到设备这块,设备的同学运行天正鸿业等软件,打开建筑图,然后再扣上pkpm导出结构图,布置管网设备。设计同学出了施工图给施工方后,信息往往从这里完全中断了,前面设计阶段各专业还能互相提交个轴网,扣个图,施工方在此时通常只有一叠纸质的蓝图,或者堆砌了大量线段和字符的dwg文件,然后再对照图纸重新在广联达建一遍模型。

        这就是国内的现状。每一环信息交换,都会损失信息,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建信息,重建的过程又难免会出错。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BIM就这样登场了。其中Revit就是一个走在前面的BIM解决方案,除此之外,bentley也有为建筑行业的PW平台,国内也有一堆厂商跃跃欲尝试建立自己的平台。现在吐槽BIM的人很多,觉得用起来不方便,效率不高,这大多是站在自己专业自己单位的角度上看。BIM确实发展不是很顺利,也是有诸多原因:

国内软件厂商:

        各个软件厂家都忙着做自己的平台和解决方案,没有统一的平台,标准也不是很完善。虽然很多厂商都是在revit平台,但相互之间数据兼容性很差。又各自想把设计施工造价生态链打通,结果哪一块都没做好。

国内政策:

        没有出台BIM出图、交付标准,下面人做起来一片抓瞎。

数据原罪:

        为什么说是原罪呢?因为目前建筑行业的数据标准大部分是采用IFC格式,这个IFC格式是借鉴工业界的标准,硬搬到建筑界。典型的问题就是数据储存地址,虽然扩展性很好,但大家没统一标准的时候数据交换时就会出差错。比如厂商A对一个构件的M属性定的是高度,储存在地址X,厂商B对的地质X的属性是容量,结果用软件A生成的数据转到B的时候就会造成这个构件的属性错误。

行业内部阻力:

        打通了信息交换的环节,BIM必然会淘汰一部分人,分羹的人就少了。由于数据的透明性,比如偷工减料,利用他人出错拿签证赚钱的情况也会少很多,靠邪路吃饭的人的利益会严重受损

金钱: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国内工程项目的实质是钱,是现金流。曾经你在一个项目中做了诸多努力,使用了诸多新技术,使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但甲方说我只有这么多钱,我的现金流需要我们加快工期,结果导致新技术无法应用,而继续使用常规成熟的方法。当然改革是有代价,但终会有甜头。虽然目前国内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工程项目少了很多。但这也是机会,减慢工期,应用新技术,改进管理流程,淘汰落后产能,最终提高生产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BIM?不止是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