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质量问题,其实是数量不够、底子不够的原因所致

1.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的,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比如读书与写书,也是如此。比如产品制作,也是如此。


2.在A情境下,采用A1方案,能够达到B1目标。

我们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在头脑中建立并修正这个“A-A1-B1”决策,寻找最优方案。

一个人积累的这种决策模型越多、品质越高,他的能力就越强。

比如读书与写书,本质是数量问题,差几个数量级而已。

要找出达到B1目标的最佳A1方案,需要有数量足够多的经历才可以。

坚持看书和写笔记到一定数量级时,自己写书就是随之而来、自然而然能达到的事情了。


3.硅谷王川在网上发了一段文字,他说:1.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2.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3. 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 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向上生长》


4.贝叶斯公式所反映的思维模式贯穿了人类的思考和行为决策过程:

先在头脑中建立因果模型:“在A情境下,采用A1方案,能达到B1目标”。然后在实践活动中根据最新反馈调整A1方案,直到找出能最好地实现B1目标的最佳A1方案。

我们所谓的学习其实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头脑中建立并修正上述决策模型。一个人积累的这种决策模型越多、品质越高,其能力就越强。

所谓因果模型,只是我们头脑中以为是因果关系,实际上很多并非因果,只是相关,接连发生的事件之间存在条件概率关系。

上述不断根据最新信息修正模型的操作,就是贝叶斯公式的思路。


于是我们更容易理解: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要找出最佳的A1方案,需要有数量足够多的经历,才能将A1方案调整到创造出最佳B1目标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很多质量问题,其实是数量不够、底子不够的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