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卡片作者]Frank
作者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有三个方面: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被动式思维,就像海绵,照单全收,主动式思维,就像淘金,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
作者认为 “批判性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最好不一定,但是确实会调动深层认知系统。
作者分解了批判性思维的问题体系,并给出了以下通用关键问题来帮助我们审视各类观点: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 证据的效果如何?
7.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8.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11. 如何有效地提出以上这些问题呢?
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意识克服党同伐异这一倾向,应该具备以下人格特质:
1. 主动性:主动发问,主动接触,金子不会自然发光,总是要淘出来;
2. 好奇心:这是一切认知的源泉;
3. 谦恭有礼:“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4.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能做到批判性思维的人不多,物以稀为贵嘛。
生物进化设定了人的大脑不能一直工作,并由此带来人的认知惰性,导致“我们希望什么是真的,就直接宣布它是真的”。
作者按照“了解论点、剖析论证、检验证据”的顺序,系统破解批判性思维的密码。
* “是什么”问题和“应不应该”问题
1. 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一类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例如,同性恋的起源是什么?
2. 规定性问题(pr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是针对该不该,对不对,好不好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同性恋在我国应该合法化吗?
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他陈述”,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
论证=理由+结论
凡是论证必有其目的
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提升效率,作者也总结了利用提示词寻找理由的方法。主要的提示词有:
1. 首先/其次/再次或者第一/第二/第三;
2. 由于;
3. 原因是;
4. 是因为……事实;
5. 鉴于;
6. 证据是;
7. 研究显示/调查表明;
8. 毕竟;
9. 说到底。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技巧,让理由和结论更加清晰可见。
1. 圈出指示词;
2. 用不同颜色标注理由和结论;
3. 在页面空白处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4. 读完长篇大论后,在文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每个词的解释,大概遵循3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 by specific criteria)”
1. 给力就是给自己加油(同义替换);
2. 给力就是听到励志歌曲和旋律时的心情(举例说明);
3. 给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用以形容心情亢奋,情绪高涨的感觉(具体标准定义)。
* 字典定义≠情景含义
* 让人思维短路的感情色彩词
* 谁想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两类基本的问题“规定性(价值观)问题”和“描述性问题”,两类不同的假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批判性思考既要注意假设的合理性,还需要结合情景来分析假设的科学性。
作者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寻找描述性假设的线索: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逻辑断层、寻找潜在的支撑理由的看法、换位思考、思考是否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法,能更好地替代理由所论证的好处、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不能成为假设。
启示:在自己表达观点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明显地展示自己的潜在假设,把逻辑推理过程完整再现,方便受众全面、深入了解你的逻辑线条。
谬误(fallacies),就是作者在推理过程中,有意识使用的一些逻辑技巧,用以增强其说服力,促使我们接受其结论。
从理论上来讲,谬误主要有三种类型:
1. 需要反科学或明显错误的假设来支持:“信法轮,得永生(假设:人可以长生不老)”。
2. 混淆视听,把与结论无关的信息与结论强行联系:“我觉得张艺谋特拽,所以我不看他的电影”。
3.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但证据是以结论成立为前提的:“她能入职肯定是被潜规则了,因为潜规则无处不在”。
13种常见的推理谬误:人身攻击、滑坡推理、苛求完美、移花接木(偷换概念)、诉诸公众(大多数人)、诉诸假权威、诉诸情感、砍稻草人谬误(故意曲解对方的观点,制造并批判对方并不支持的观点)、两难困境谬误故意制造逻辑上的两难境地,不管现实的可能性。“这里这么多人,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非要欺负你?”、乱贴标签、光环效应、转移话题、循环论证谬误:把论点/题转换表述方式,作为论证的理由再次登场。
证据是指“对方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者捍卫某一事实断言(包括1、描述性结论,2、用来证实结论的理由以及3、描述性的假设)的可靠性”。
筛选真正的原因
* 相关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 “在此之后”≠“因为这个”(这就犯了事后归因缪误)
*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一种常见的偏见是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说,我们在解释对方的行为时,往往会高估个人的主观性,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表明,即使善与恶这样近乎本质的道德,也会因情景产生巨大的转变。
* 哪个原因更合理在比较可能的替代原因时,有一些标准可以作为参考,较好的原因有以下特点:
1.逻辑上的合理性;
2.与现有知识体系的一致性;
3.解释或预测事件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