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现在的社会好像更喜欢外向的人,我们总是把贬义的形容词强加在“内向”的身上,把它和孤僻、自卑划上等号,责怪它是让人冷漠甚至是抑郁的罪魁祸首。其实“内向”心里苦得慌:“我理智、冷静谦逊、善于思辨,你们怎么就看不见?”《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就带我们走进内向的世界,感受它真实的魅力。

作者苏珊·凯恩是最受欢迎的TED演讲人之一,她就是一个内向的人,而且还是一个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律师。有一次,她要独自面对一场非常重要的谈判,她的对手骄傲而自信,翘着二郎腿以为胜券在握。而凯恩轻声地提问,用简单却有分量的语句,打败了具有攻击性的对手,所有人都觉得她实在是太棒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当时紧张得都想钻到桌子底下去。而她这种温和的谈判风格,正是内向性格独有的力量。

凯恩想让所有内向的人像她一样,重新认识自己,内向性格并不是缺陷,它是独特的礼物,发挥你的优势,你将改变世界。

凯恩把内向性格从那些隐藏的成功人士的内心里剖出,从心理学和生物学进行科学分析,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内向者们,就为让世界看到内向的美。

我们对内向性格有哪些错误的认识

第一个误解是,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外向性格的人更愿意与人交往,内向者就是不合群的孤独患者。

实际上,很多内向者也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喜欢参加派对和商务会议,如果观察一下周围,那些社交活动中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人,那些能深入交谈的朋友,可能是个“内向”的人。在咱们周围,内向者的人数要远比想象得多。

正是因为人们更喜欢外向开朗的性格,让内向者也成了伪装者。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内向”,其实,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在于需要的外界刺激程度不同,换句话说,内向者享受安静的舒适,越少刺激越好;而外向者,更喜欢有冲击性的刺激。

咱们要想更准确的明白,这个区别是如何划分的,咱们就来看看科学家做的这个实验,科学家招揽了500个婴儿,观察他们在成长过程的每个时期里,是如何应对外来刺激的。在这些孩子四个月大的时候,在他们的头上方弄破一个气球,或者让他们闻像酒精那样刺激的味道。您可能会说了,小孩肯定是被吓一跳,然后又哭又闹的啊。有20%的小孩确实是反映相当激烈,他们大喊大叫地拒绝着这些刺激,还有一些孩子是非常淡定的,他们可能还觉得这点小刺激不算事儿。

难道内向的小孩是这些不哭不闹的?您要是也这么想,那可就正好错了!而根据之后的实验观察,那20%的小孩才是内向型的“高度应激群体”。

比如说,在他们两岁的时候,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给他们一个新型玩具或者一个无线遥控的机器人;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安排一些陌生成年人和他们聊天、提问,观察他们与人接触的表现。他们碰见新鲜事物的时候,会小心翼翼地慢慢靠近,会考量所有的可能性,回答陌生人的问题时,他们的答案一定是在脑子里斟酌得很完善了,才会说出的,这只要看他们思考时不停转动的眼睛就知道了。

内向的人们,警惕性高而且敏感,他们会对社会信号和道德标准更加在意。从小时候更容易观察,如果他们弄坏了别人的玩具,敏感的孩子会更加内疚和自责,因为他们更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所以让他们撒谎和破坏纪律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内向者只是比外向者更敏感而已,因为敏感他们才会更在乎别人的感受,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多的思考,他们作决定之前会比其他人想得更久,而我们常说的“说话不过脑子”的那类人,一定不是内向的人。

第二个误解,我们常常将内向和羞涩划等号。

内向的人只是更喜欢安静,羞涩却是对非难或羞辱的恐惧心理,是一个心理问题,而内向不是。我们会认为在聚会或商务会议中,不发表言论的人是内向的。实际上,羞涩的人是不敢开口,而内向者则是因为处于过激的环境,让沉默作为他的保护色。内向者也善于交际,就像比尔·盖茨,参加社交活动并不影响有一颗喜欢独处的心。有的外向者也羞涩,像芭芭拉·史翠珊,好莱坞巨星也怯场到晕倒。

其实更有可能是我们对内向的误解让很多内向的人越来越羞涩。高度敏感的内向者就像兰花,经不起风雨,在面临生活的挑战时,高度敏感会让他们更加脆弱,表现出绝望、焦虑甚至羞涩,最终有可能形成自闭。但是在适宜的环境下,兰花就会茁壮成长。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高度敏感的孩子,他们的社交技能方面都会比其他人更强,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也看不出内向。如果我们的亲人或朋友是这样的性格,不要吝啬我们的理解与尊重,他们可能看起来冷漠而矜持、害羞而怯懦,而我们的关怀会让他们内心的热情释放。

我们忽视了内向者蕴藏的惊人力量

首先,内向者有很强大的独自思考的能力。

我们说内向者是不合群的孤独患者,不合群是误解,孤独却不是。内向者还十分享受孤独,内向者喜欢独立工作、独自思考,如果你在院外的苹果树下坐着,而其他人在院里狂欢,那你更有可能成为被苹果砸中的人。

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有的人适合百老汇的聚光灯,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一盏青灯足以。

爱因斯坦说,并不能说我有多聪明,只是我考虑问题的时间更久一些。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思考得更仔细,他们会在行动之前在脑子里转一遍,把所有的可能性想全,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可以说外向者关注“是什么”,而内向者关注的是将会怎么样。如果你喜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那你就别表现地像个热情的外向者,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别低估了自己。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个人的智慧永远不及集体的才能”被大力宣扬,90%的高管认为团队是成功的关键。头脑风暴、小组协作被广泛认可,商业成为团队作业的世界,学校也是一样,重视团队意识的培养。

其实,在管理团队方面,内向的领导甚至要比外向者表现得更出色,因为他们总是鼓励员工提出见解,而不是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加诸于别人身上。独立工作的能力不应该被忽视,就像内向者群体应该得到关注一样,独立工作没有他人思维的干扰,能让人全神贯注的做事与思考。是孤独的魔力给了梵高《向日葵》,让肖邦奏出了《夜曲》,让彼得·潘飞进了小朋友的梦。

其次,内向的人还有一个特质就是默默坚持。

我们对沉默的偏见是内向者最深的痛,足以让他们在保护壳里越藏越深,以至于他们自己都忽视了沉默的力量。

凯恩想让内向的人们恢复自信,让世界改变对内向者的偏见,她走出了自己的保护壳,走向了面向世界的Ted演讲台,她写作这本《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让更多的人看到内向性格的魅力。凯恩克服了对公共演讲的恐惧和焦虑,让公众看到内向者独一无二的力量:她比别人准备更充分,她的内敛而坚定的演讲风格,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再三思量的。她默默地做这些努力,是因为对信念和愿望的坚持,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并不能说我有多聪明,只是我考虑问题的时间更久一些。”而外向的人往往倾向于速度带来的刺激,喜欢速战速决,也更容易半途而废。如果你喜欢稳中求进,不要受别人的影响而迫使自己加速,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给你带来无限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里,如果和这么两个孩子见面,一个主动向你打招呼问好,另一个偷偷看着你不敢说话,你是更喜欢那个大方的,还是表扬另一个的羞怯?很可能会是那个大方的。这是因为我们都被洗了脑,总觉得外向是个优点,内向的孩子不容易展现自己的优点,将来也不容易取得成就。所以经常看到大人劝告内向的孩子,要变得会交际一些,变得开朗一点,合群一点。如果谁家的孩子特别内向,安静,沉默,家长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

但是《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让我们重新了认识内向。作者举例说,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因为有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有效配合。没有内向者沃兹,光凭乔布斯的魅力也成就不了当今的苹果公司。所以,内向者和外向者是相互依赖,彼此需要的。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他可能更喜欢社交开派对带来的快乐,他也可以享受窝在角落看书的安静,还是那句话,做自己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向性格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