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不要在地震事件中做品牌营销?

2017年8月8日21点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九寨沟地震牵动着国民的心,当晚便在朋友圈霸屏。面对这样一件现象级的新闻事件,许多企业都忍不住寻思——要不要“蹭热点”?

我们先说说蹭热点的姿势有哪些:

一、官微转发灾情动态

这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在微博上转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的最新动态并发布一些“愿平安归来”的祝福语,能够尽快传达出企业对此事的关注和态度。再有心一些,发布遇到地震的自救措施等内容,还能表现出对自家粉丝的人文关怀。

不过,这种方式很难引起大的水花。大家都忙着关注权威媒体的消息,这种转发祈福遍地都是,并不会对企业品牌产生多大的正面效应。当然,不发声肯定更不合适。所以,当地震消息一传出来,相信很多企业PR部门的新媒体小编都忙不迭地拿起手机工作了。

二、祈福海报

每次一有大事件出来,各家企业总得绞尽脑汁地发布一张蹭热点的海报,有巧妙结合的,也有生拽硬扯的。这次地震,很多企业也选择了发布祈福海报,内容大同小异,通常是手握蜡烛的图片,打上“祈福”“愿平安”“九寨沟加油”“天佑四川、平安九寨”之类的话,然后在角落上放上企业logo。

这种蹭热点的方式遭到了“万能的大叔”的抨击,他认为企业这样无实际行动的表态毫无意义,“品牌的态度是通过实际有效的行动做出来的,而不是PS出来的。”

确实,诚如大叔所说,许多小企业并没有CSR(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只有PR(公关)部门,面对这样举国关注的大事,PR部门要是无所作为,肯定是坐不住的,但是又没办法像大企业一样呼啦啦地捐款捐物,只能采取这种祈福海报的方式,让员工在朋友圈里刷刷存在感。

个人觉得单从传播角度来看,祈福海报效果并不好——同质化现象太严重。

一是时间紧张,来不及构思太多文案设计;二是内容敏感,如果在没有实际救灾行动的前提下单纯牵扯企业品牌与地震事件的联系,商业意味太浓,容易引起反感,这样一来,蜡烛加祝福语成了最快最稳妥的方式。

但是,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在大家都没有但又需要祈福图片时发布,才能引起大范围的转发和传播。这一点非常难,十分考验PR部门的行动力和决策力,但往往小企业的PR部门缺乏对相关事件的反应机制(如判断什么样的事件需要发声、如何发声、怎样最快联动文案设计媒介各岗),很难有这样的反应速度,往往是看到一些祈福图片开始传播后,才会开始思考自家企业要不要也蹭个热点。这一犹豫,蹭热点的姿势便不会太好看了。

三、志愿救援

这事一般企业还真做不来。且不说有没有专业的救援知识和装备、贸然进灾区会不会给正常的救灾行动造成影响这些,就提一点,给你家员工买保险了吗?

有一些当地企业也许觉得这是对品牌形象的正面传播,想组织员工参与救援。不得不说,这样的老板脑子里就想着自己怎么出名了,压根没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九寨沟余震不断,都赶紧往外撤人,您还往里面送人?

这种事少拍脑袋组织,平时对员工好点。

四、捐款捐资

这恐怕是最实在的方式。许多大企业也都在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

比如京东第一时间送救灾物资,不仅是有利于灾区的实际行动,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而且与品牌形象也非常契合,将京东商城、京东物流的优势无形中宣传了出去,引起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这才是企业在地震事件中的正确蹭热点方式。

当然,这种方式最占优势的可能是以下几个行业:通信行业(保障灾区信号通畅,可及时与外界联系)、快消行业(提供水、方便面、食物、棉被、帐篷等物资)、物流行业(快速将全国救灾物资送达)、旅游行业(提供机票、酒店住宿)等……

说到这,有些小企业可能就比较难过了。捐钱捐不了多少,引不起大新闻;捐物吧,自家产品又不符合灾区需要;啥也不做,发个海报转个微博,还说我们只会做秀……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企业要不要在地震事件中做品牌营销?

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笔者的结论是:不要霸王硬上弓。

能自然结合自家产品或服务的,那是最好,毫不犹豫,冲上前发光发热吧;

不能结合的,就转发转发新闻,给自己用户提供一些地震救灾常识,就行了。

面对这种灾害事件,企业也要像人一样有同理心,能帮忙那就帮忙,帮不了安心做好自己的事,别添乱。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要不要在地震事件中做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