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引擎设计中的遍历算法的问题

今天在普元工作流的论坛上面,有一个帖子,上面有一个流程图,如下

 

 

 

   这个流程图的拓扑结构,如果采用图形深度优先遍历算法来遍历一遍,遍历顺序的部分应该是 

   开始活动-> A-1=>B-4=>E-5=>NEXT

 

   这种运行顺序在实际流程运行过程中显然有问题,实际运行过程中从流程A-1节点分支到后面的四个并行节点,这四个并行节点应该是同时被引擎触发,但是如果采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算法是从第一个分支一直往最深的支路上面遍历,直到走到该分支的最后一个节点,然后才往回复到最初分支的第二个分支支路上面,继续往这个分支的最深处遍历,如此往复,遍历完所有节点,这样的遍历过程显然和流程实际运行过程是不吻合的

 

   那么如果用广度优先遍历算法呢? 似乎也有问题

 

   开始活动->A-1 然后 四个分支节点全部依次被访问,注意,广度优先遍历算法是和深入优先算法相对应,即从图的起点开始遍历,遍历的顺序是先把同一层次的所有并行点都依次访问,然后再访问第二层次的所有并行点,这样的话,访问顺序就是  开始活动->A-1->B-4->C-3->D-未完成->F-2->E-5->NEXT  ,这个遍历顺序也和实际运行过程不相符合,所以流程引擎在应用图形遍历算法的时候,必须对算法进行自定义的改造,才能够让流程引擎在遍历流程的过程中,做到符合流程的实际业务运行过程。。。。。

 

  因此我在05年设计JWFD工作流引擎的时候,就采用对广度优先算法进行改造的方法,实现了一个很初级的基于遍历算法的引擎,现在我手上的代码不是当时的代码,因为最初的设计思路好像和这个伪代码不一样,05年的时候,苏州大学一个硕士研究生做毕业设计,用到JWFD,他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算法在并行汇聚的时候会出问题,然后我们两个就这个问题,进行多很多次的沟通和交流,后来在他的协助下,把这个算法又修改了,才解决了并行汇聚的问题,但是当时的修改过程没有做文字的记录,所以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怎么修改的过程就没有记录下来,很可惜。。。

 

          DFS伪码描述算法--修改版本
       
          前驱路由点: 该点是N个节点的source点(N>1)

          分支属性判断: 是单节点支路还是多节点串行支路

          后驱路由点: 该点有N个节点的target点(N>1)

       在返回访问序列的时候,当遇到有支路的时候,整个该支路用符号Nx表示,遍历的时候把这一路做为一个单节点来处理
       在最后返回序列的时候,用支路的串行序列代替Nx,返回完整的访问序列

       这个算法基本上可以解决分支和发散,与汇聚的流程图遍历问题

         for(int i =0  i <  当前节点的邻接点个数){

          if (该点是个前驱路由点) {
              if (该点没有被访问过) {
                  设置访问次数加(从递归方法中获得的循环控制变量)
                  返回
              }
              else if( 如果已经访问过,但是访问次数<它的前驱节点总数){
                   设置访问次数加(从递归方法中获得的循环控制变量+1)
                   返回
              }
              else if(总计访问次数=它的前驱节点总数){
                  递归进入下一个节点的访问(把大循环体的,循环变量带进去递归方法中)
              }

              }
              else if(如果是普通节点){
                  设置访问标志
                  递归进入下一个节点的访问(把大循环体的,循环变量带进去递归方法中)
              }
              }
       }

 

  最初的引擎算法DFS其实还比现在的这个版本的更加自动化,因为当时出发点是设计一个运行后不需要人工干预的引擎,所以整个遍历的过程都是全自动的,但是后来有新的需求,要求加入人工触发的节点,所以慢慢的,这个自动引擎就变成半自动,后来彻底抛弃自动的过程了。。。。。做产品,哪怕是开源的,如果要考虑来自各种用户的需求,那么有一个现象就是:你最初的设计理念会逐渐的走样,逐渐的变成连你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流系统设计,算法,工作流引擎,引擎,活动,图形,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