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记《窗边的小豆豆》读书感悟
只记得那天,内心平和。课堂上,孩子们认真写着字,我看每个孩子写,一圈下来,心满意足。从一横一竖开始,每个字的结构、笔画,一点点到如今,他们已经能够自主观察,写得有模有样了。我想这就是孩子练就的手与眼的功力。一份满足心生,溜达到教室最后面,书架上的《窗边的小豆豆》重新吸引了我。回想第一次看这本书,却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在乡村任教的我偶然碰到同事买的这本书,借来一睹为快。那时读完的感受,早已不记得了。而此时,却想再看一遍。不自觉,伸手从书架里抽出,翻开来,一读不可收拾。一口气,竟也读完了。
读完了,才发现曾经被误认为是儿童文学的作品,如今想来并非如此。这本书是作家黑柳彻子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写给儿童看的儿童文学作品,虽然书中内容记录的是小豆豆的小学时光,但它的视角却是成人后的“小豆豆”回望童年时自己的。所以,它并非儿童文学作品。
这次读这本书,时隔七八年。这七八年里,我结了婚,有了孩子,对教育有了温情的理解。回头再看里面的文字,不是故事,是温度,是尊重。
1、豆豆一切的成长归功于那位温柔的母亲
如果读小豆豆相关系列的书籍,就会知道小豆豆在入学之初得过很严重的病。经历了退学事件的过程中,我能看到豆豆妈妈的令人尊敬的态度。面对老师,她选择理解和抱歉。面对女儿,她选择理解与尊重。而在此事中,豆豆妈妈该承受怎样的一种压力呢?对待那样的公立学校,不得已的。对待如此这般的豆豆,妈妈选择沉默,更用一种全然接纳的状态面对孩子所有,选择将这一切深藏于心,不转嫁、不责备。所以,豆豆面对新的学校,依然保有曾经的天真烂漫。对曾经的学校和老师,不曾怨恨指责。多么智慧的妈妈呀,面对一切的矛盾时,她选择的不是评判,不是对抗,是静静地等待,然后抉择。记得昨天看梁冬说《庄子》中,他提到:一个有价值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没有习惯性对抗的心智模式。习惯性对抗模式从何而来?我想这个问题对于教育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启示。我想对抗源自于评判,评判的评价标准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这样的简单思维造就了对抗,对抗的世界里没有彼此共存的灰色地带,纠结于对与错的评判里。生命能量耗费在此,何谈价值呢?豆豆的妈妈的做法让我颇为赞叹。
记得豆豆去巴学园的路上,当豆豆提出自己将来想做间谍时,妈妈却一点没有吃惊的样子,她的做法是提醒豆豆,并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她说道:不过,你不是说要做间谍吗?这可怎么好呢?这样的对话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也没有先入为主的质疑,有的是提醒,提出一个小小的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智慧里蕴藏着一种思维,一种面对问题不纠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吧。理性的思维模式,外层包裹的却是母亲的慈爱。
去学校路上,遇到的电车叔叔,还有妈妈,凑到一起感觉那么可爱。生活里,是不是很久没有经验过这样的可爱呢?当下这个时代,除了推销员被业绩包裹着的关爱,是不是很少遇到这种源自于人性的体贴呢?电车叔叔的那句“我家儿子也说想在车站工作,你们一起工作也不错”。哇,难怪长大后的豆豆依然记得当时的一切,包括大人们说的话。美好在于她的微不足道,甚至有点不合常理的梦想,被自己的妈妈,还有这位可爱的电车叔叔尊重过,珍视过。以至于成人之后,深谙社会的她,再去回味,心理充满的如此强烈的满足与慰藉。从这个角度看,原来真正的爱是简单的,简单到一句话足矣。
今天拾掇厨房家务时,听梁冬解读《论语》的最后一期,他谈到自己访问日本著名建筑师的经历:经历的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是啊,简单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由。因为简单,所以有巨大的可能性,也因为可能性的存在,即是无可无不可的自由。也正是这种简单里,内在的力量更容易被洞见,由此影响现实层面的一切。回想简单语言表达的爱意,至简质朴,却最能穿透孩子生命一切的力量。
试着回到简单里,不去雕琢,不去刻意丰富,将每一个物件与生命真实碰撞,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想这样的生活是铸就生命层面的简单吧。这种简单在小豆豆的时代里是不得已的生存选择,而如今是自主选择后的自由。前者是时代的不得已与馈赠,后者是生命自由的主动选择。生命的成长需要一种回归,在回归里找到那些质朴的简单,简单里的智慧是我们当代每个人的课题。实际上是,做减法更需要智慧。
还记得豆豆退学后,妈妈带豆豆去新学校那天。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妈妈的状态时一种隐隐的“不安”,却非深深的焦虑。那份不安里,有些许的担忧,但并非深深的忧虑。这其中是很不一样的,只因为妈妈对待未来的执念没那么深。她只是觉得在之前的学校似乎不太适合豆豆,但也不会因为豆豆不被公立学校老师接纳就陷入深深的情绪之中。实际情况却是,在小豆豆遇到巴学园也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小豆豆也因为自己的一些影响其他同学的举动被老师罚过站,而成年后的小豆豆似乎对这一切都没有了记忆。还是因为成人以后的一次节目里,曾经学校的一位老师说起来,豆豆才知道自己曾经的这些经历。当没有过多的评判时,一切都是一种经历而已,经历不被强加,就不会色彩灰暗。一切的执念会让我们深深的情绪焦虑,也许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教育损伤吧。而面对如此大的问题,豆豆的妈妈却仅仅是小小的“不安”,我想这是一种达观,也是一种豁达。在生活里,如果能以此心态面对一切,不去习惯性道德绑架,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境界吧。
2、给自己一点时间,给孩子一点时间,实际上是给彼此生命更多的尊重。
有时候,当我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我会其实在惯性的行为中升起一丝觉察。仿佛站在自己的身旁,看着自己的所言所行。忽然,就会有一种可笑的感觉。我能看到自己实际上是陷入了自己的执念里,这份执念是因为我选择了蒙蔽双眼,拒绝看到别人。实际情况也是,当我看不到他人时,我的世界充满着的是自我的“委屈”,我的画外音是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你为什么不考虑我的感受?感情那么浓烈,只因为执念太深。
小豆豆在学校里的种种老师无法理解的举动,其实都有一个天真可爱得理由。豆豆之所以开合桌盖,完全是因为天真的好奇。跟小燕子对话,是单纯的可爱。与宣传艺人打招呼,是纯粹的勇猛。当我们教育者能试着用童年的心态面对孩童时,回到一种简单的纯粹里时,教育也就走进了孩童的生命里了。
小林校长与豆豆的第一次见面的四小时谈话,那是一种彼此对等的倾听。小林校长珍重着豆豆的每句话,也积极回应着。看似的如此简单,小林校长就俘获了小豆豆对他的信任与热爱。书中说: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
看吧,真诚地那么真实。小豆豆过后的感受是“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原来,对于儿童而言,一切的发生那么自然,那么简单。何必棒棒糖加蛋糕呢?真心而已,尊重而已。我想小林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热爱如此纯粹,配得上孩子的天真。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污浊配不上孩子的纯粹吧。熠陈说,他渴望去这样的巴学园,老师又何尝不想去这样的巴学园工作呢?巴学园只不过是一所学校,可贵的是有小林校长。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或者虽不能至,然可以日思而月至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给自己一段成长的岁月吧。如此的小林校长也是在梦想的渴望中一点点成长的。战后,巴学园虽然未曾如愿从大火中得以重生,小豆豆也未能重回巴学园任教,但一本回忆录却将小林校长的教育梦想展现,每一个读者都可能是传播者,也可能是继承者。真正伟大之事,从来都是未竟的事业。不足为憾吧~
3、教育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在深深地作用于生命。
前段时间上班路上听丁亮老师讲《老子》。老师的语言诙谐幽默,透着一份真实。大家提问的问题,他侃侃而谈,他笑称这也是自己的真实生活。他说道,为什么孩子对于家长的缺点一学就会?因为真实。那些装模作样的时候,我们呈现的都是虚假的伪装的我们自己。我们说“学习太重要了”,我们却一遍遍刷着手机。这其实就是一种虚伪。我们一边说着“我们不能如何如何”,但私底下我们也并非视为圭臬。所以,这些言传是没有内在的力量的。一个装模作样的人在我们对面无论怎样的装可怜,都不会唤起我们的怜悯与通情。但一个真实的生活境遇不堪的人,他无需多言,我们深深怜悯,所以为何?所以呀,当我们展露人性之“恶”时,破口大骂时,肆无忌惮时,我们最最真实。而这份真实是有力量的,这份力量直接透过生命本身传递给了生命。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学就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祛除生命里的虚妄时,一切的教育在真实里自然而然,无需多言。记得假期里追的两部剧《恰同学少年》和《觉醒时代》,在《觉醒时代》里对我最深的则是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那“拱手一礼”,眼眸低垂,那份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不虚妄,更不张狂。哪怕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并不相同,但拱手一礼,人格自是尊重,所谓思想不同而已。所以当我看到豆豆的家里,当豆豆上学时,离开家门时,也必得是恭恭敬敬对着父母鞠一躬时,我被深深触动到了。微微细节,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不要不拘小节,礼之教的大智慧。
发现这是一部细腻的经典,一写就不可收拾,留作下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