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中华文化的图谱中,有关“君子”之论的篇章可谓久远了,《诗经》就有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等到了孔子,对君子的解读就更多了。

        记得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书《君子之道》,书中旁征博引,对何为中华文化所谓之“君子”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析,先生在书中的精道见解,深得君子文化心态之味。

        对中国人来讲,何为君子,正如观众对哈姆雷特的认知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也驻着自己的君子。也就是说“君子”这一形象,不可能千人一面。

        孔子就曾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观点,认为“君子有三恕、君子有三患、君子有三忧、君子有三思”等等,可见孔子也认为,有“三恕、三患、三忧、三思”的,都可称之为“君子”,“君子”在孔子心中同样没有固定形象。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感知“君子”呢,我想还是用《诗经》的话最好理解,“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这句话出自《诗经 小戎》的话,意思是: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温和玉一样。通过现代语言的转换,我们不难看出,君子应该是“性情温和如玉一样”,这样就把君子的形象具体化了。

        大家知道,在中华文化的圈子里,玉,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神圣纯洁之物,因其具备纯洁温润的品性,常备用来供奉或献祭。所以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八个字,不仅说出了君子应具备纯洁的品行,还说出了君子应具备温和的性情。由此,一个品行高洁、性情温婉柔和的君子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所以说《荀子 法行》中就沿袭了《诗》对君子的描绘,有言:“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

        就是说,可以用玉来比作君子德行,玉的温柔润和好比君子之仁义;玉的缜密理凑好比君子之有智;玉的坚硬不屈好比君子之道义;玉的纯洁无痕好比君子之品行;玉的折而不挠好比君子之勇气;玉有时还有一些小的瑕疵缺点好比君子的性情。

        《荀子 法行》的这样一番比喻,对“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的解说就更加具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