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有话想说(精)

单以电影色彩、人物塑造论,风华绝代,唯美至上,又带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整个一商业片大杀器。

电影终究是电影,抛开不说,讲讲他的背景,片中的故事正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和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很多时代的记忆在电影中都是一带而过,如果不了解透彻,就很难明白之中的角色意味。

小萍是一个来自乡下的漂亮妹子,善良勤奋,自尊心强。为什么从头至尾都没有被文工团的姐妹接受,按理说战友是最亲切的一群人,她们共患难,同甘苦。这一点从文工团解散的前夕,面对各奔东西姐妹和个人迷茫的前途命运大醉一场,可以明显的看出她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友情。为什么说一定的友情?因为小萍并不包括在内。

这就要说到圈子文化与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追溯到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把城市16岁以上的青年下放到农村进行再教育。在这20年间,大约1700万人被下放,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文化素质低下,浪费精力“(知青有个特定的玩笑词,“修理地球”,如收割,明明能用机器解决的事,偏偏一遍遍的消耗人力),农民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双方难以互融。

回到故事,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对城里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都多多少少受知青的影响(更何况,知青在乡下的遭遇之惨)。爱屋及乌,由此及彼,就不难明白为何对乡下来的小萍不假颜色,百般刁难。但人心总会有善良的一面,萧惠子和刘峰就是这样的一束光,照进了小萍落寞的心里,也感动了电影前的你我。

一部电影到底隐藏了多少故事?我不禁想到文工团其他的人为何没有下乡。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特权阶级——他们的父辈。

小萍的父亲文化大革命被打倒,因为继父是革命干部才最终被招进文工团。刘峰大概属于红五类出身,本人又是学雷锋积极分子。郝淑雯的父亲是军长,陈灿的父亲是军区政委。林丁丁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嫁给高干子弟。

而造成各人不同命运的仅仅是先天的出身,运气好花落干部之家,不然就只能自认倒霉。遇罗克写过一篇轰动全国的《出身论》,道出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心声与辛酸。

动荡的年代,谁又能保证明天?意识形态之混乱,如过山车。干部也不是铁打的,今朝高高在上,明朝也许就是反革命。

有句老话,时势造英雄。故事时间来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刘峰恰逢其会。就刘峰来说,爱情的幻灭,事业的失败,使之灰心丧气,他想不明白,为何一心为人服务,却落得远贬千里。在当时,男女有别,如果越过禁区,就被看作受了资产阶级的情调遗毒,要被改造,甚至批斗。然而我们确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原始的欲望,与思想如何没有半点关系。可惜这个污点将跟他一辈子,落进了他的档案(那个年代就这样),也为英雄之落寞埋下了伏笔。

刘峰的悲惨遭遇这么多,想必上战场之前就抱定了马革裹尸的决心,捍卫自己的尊严与理想。其实不光刘峰,包括小萍和其他战士也有这种的思想。当时的知青广泛流传着,与其在农村虚度光阴,不如来一场战争,轰轰烈烈光荣战死。

多年以后,刘峰和小萍来祭拜战友。酒水自墓碑淋落,刘峰喃喃自语,身边是小萍。他们仨,是典型的失落的一代。这里埋葬着他们的过去,和青春,理想和道不清的落寞。

那一代人,命运多牟,前后经历了大跃进,红卫兵,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

我们在电影院的两小时,是他们已经走过的大半生。

注:涉及书目文章知识源自《黄金时代》王小波、《中国知青梦》邓贤、《失落的一代》潘鸣啸、《出身论》遇罗克、《100个人的10年》冯翼才、《芳华》严歌苓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芳华》——有话想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