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起源
最近开始学习古典老师的个人发展读书会课程,这个课最吸引我的就是会对“卡片写作法”进行实操练习。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是我去年9月就读过的写作类好书,当时读这本书就超级兴奋,很想用这个方法写作,一辈子不用担心灵感枯竭。
奈何里面的方法太过复杂,就一直没有开始行动。
书里介绍卡片写作法的创始人卢曼,一生积累了90000个知识卡片,写了60多本书,发展了社会系统论,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而卢曼本职工作是一名公务员,每天仅靠下班时间写作就能如此高产,可太令人仰慕了。
现在能立刻运用这种方法,感觉超幸运!
02 我们为什么要用卡片写作法来写作呢?
首先,我们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新知识无法长久独立存在于脑海中,只有将新知识与过去有关的经验、旧知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才能记得更牢,理解的更透彻。
就像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一样,找到每一个学科之间的关联,就能把知识牢牢地钩住。
其次,我们的知识存入越难,提取就越简单。
卡片写作是零存整取的过程。因为写每一张卡片都是很轻松容易的,等小卡片积累多了,相当于建立了自己的素材库,要写文章、论文、出书就变得简单多了。
对每一个知识点慢慢写,慢慢思考,慢慢积累,等需要输出的时候,就是把卡片有逻辑的排列而已。
卢曼教授就是用这种方法,每天写6张卡片,一年完成博士论文的!
最后,写作是留存率最高的学习方法,最能倒逼思考。
我们读了书,以为理解了思考了,但很快就会忘记,认知也回到最初。
很多时候我写文章,写出来了才发现,我能写得比想到的更深刻!
所以卢曼才说:“不写,就无法思考!”
下面就介绍一下我学到的卡片写作法最简单的实操步骤:
卡片分三部分:
卡片=核心概念转述+个人体验+行动导向
①核心概念转述:不是……而是
②个人体验:我过去有过这样的经验、感悟、发现
③行动导向:今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
注意:
①对核心概念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转述,而不是复制粘贴,因为输出出的过程能倒逼自己深入理解。
用“不是……而是”的句式解释核心概念,是因为我们很难打破固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一旦我们开始转化成“不是……而是……”,我们的认知就被迫从原来的起点拉到现在的位置了。
②每个卡片写一个概念就可以了
③每张卡片写140~300字适中,最好不超过500字
④每本书输出写12张卡片就很有效了,写多了也吸收不了。
与其囫囵吞枣地读100本书,不如扎扎实实地理解、运用好10个知识点,因为决定读书有没有用的,不是阅读数量,而是阅读质量和思考深度。
光说不练假把式,今天乔妹就现场写一张卡片吧,为我的写作之路积累第一张卡片!
比如“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来自《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
原文:
“知识的诅咒”是指一旦我们知道某样东西,我们就会发现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
①核心概念转述:
知识的诅咒不是我们不理解某个知识,而是我们知道了某个知识点后,就无法理解别人不知道这个知识的情形。
②个人体验:
在我刚成为语文老师的时候,我觉得让孩子们把生字、词语教一遍,回家写一遍就应该记住了。但过2天再听写,全对的人只有一两个。
我就很不理解,明明学过了呀,怎么就忘得那么快?我怎么记得我小时候都是学一遍就会了,也没这么费劲讲很多遍都记不住。
其实我陷入了【知识的诅咒】,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很快的记住并掌握个新词,书写经验也有了十几年的积累,一旦我们轻松掌握了书写汉字的技能后,就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字都记不住写法。
一旦我们知道某个知识,就无法理解他人不知道这个知识的情景,这让我们没法好好倾听理解他人,也没法耐心地教授他人,只会带着情绪一味地责怪对方“连这个都不知道”。
③行动导向
今后在遇到他人不知道某个概念、某个方法的时候,我可以谦卑一点,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盲区和自身的局限性。
他人不理解我,他人做的事无法达到我的心理预期时,要想想是不是自己表述的不清楚,以为对方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其实对方根本没听过这回事,所以才和我想法不同。要有耐心地多次沟通、确认,不要陷入“知识的诅咒”。
就像我以为收到鲜花才算过情人节,男朋友却觉得吃饭看电影就是我说的“仪式感”。
写完这张卡片后,我觉得自己这辈子再也忘不了【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了,因为勾起了很多回忆(捂脸)。
并且发现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在朋友、爱人、家人、同事之间,在下次写文章时,要分析某一种关系出现了互不理解的情况,都可以用上这张卡片的内容,耶✌!!!
我会在这个月里持续输出这样的写作卡片,看看能不能帮我顺利完成写作日更100天目标,月底我会复盘实验成果,拭目以待吧!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里说:“没有写出来的想法,其实是被浪费了的才华。”
祝我们在写作之路上始终才华横溢,笔下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