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思考?中国最会学习的人这样说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半秒钟与一辈子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思考方式。对中国人来说,买卖房子是件大事,其中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贷款。多年前曾经听到两位朋友在讨论要不要贷款买房,持消极态度的朋友认为贷款会让他感到有压力,尤其是贷“巨”款买房。持积极态度的朋友则认为看好房市未来的发展,贷款可能一开始会降低他的生活质量,但长期来看应该是划算的。

从今天这个时点来看,选择贷款的那位朋友踏准了节奏,不仅房价翻番,而且随着她自己工资的上涨,还贷压力与刚开始贷款时相比已经微不足道。反观不敢贷款的那位朋友肠子都悔青了,原本可以用来付首付买内环的两房,现在却不得不考虑中环甚至外环。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何做出最佳选择?会思考是关键。

如何做到会思考?“中国最会学习的人”成甲的新作《好好思考》给了我许多启示。书中介绍了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进行有效思考的方法,从思维模型的本质、学习掌握思维模型的方法、形成多元思维模型以及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四个方面,梳理出了一套四个层次,十多个方法、工具与技巧的多元思维模型实战应用体系,使我对如何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进行正确思考有了全新的认识。

怎样掌握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认为,一个人一生应当掌握上百个思维模型。

偶然一次机会拿到了网友吐血整理的《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感觉如获至宝,实际上打开来看了几个思维模型就觉得太枯燥关闭了电子文档。

这是为什么?直到读完《好好思考》我才恍然大悟: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

把思维模型当做一堆文字看,它必然是枯燥的,而实际上它是一系列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成的策略,形成这些策略的思考过程远比死记硬背出这些思维模型更重要。书中,成甲从读书、工作、实战三个方面提出了掌握思维模型的途径。

读书显然是积累思维模型更高效的方法。当然,用正确的方法读书才能积累思维模型,成甲运用的方法是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 查字典法:就是将书看做“字典”,遇到问题去查找所需的思维模型。这样就跳开了,像我曾经那样漫无目的地学习思维模型,反而提高了针对性。

- 关键词法:以关键词为线索,运用系统思维在书中找出重要的概念、思维模型,形成解释问题的知识结构。

- 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从思想发展史,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出发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思维模型,打破思维模型的局限性。

三个方法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时,侧重点从点、面、体上逐层递进,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积累思维模型。

在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关键点不会像书本一样被清晰地罗列出来,而是存在许多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做事情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我们自己发现,成甲提出了一种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思维模型的方法——五星笔记法。

具体的做法是:每次做笔记前,先画一个五角星,每个角代表一个问题,然后逐一回答好,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笔记。

五个问题包括:

1.预判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3.有什么疑问和启发

4.能提炼出什么有效的思维模型

5.如何运用到生活中

这个方法的核心原理是:我们应该把别人的知识放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把那些启发和收获与自己的经历、接下来的行动相联系,才能真正从别人的做法中提取精华。

以《好好思考》为例,我运用五星笔记法做了下笔记。

1.提供高效思考的方法。

2.本书的以思维模型为主线展开,分为四个部分论述,分别是:①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它?②如何掌握思维模型?③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④如何综合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3.这本书可能正是我需要的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将要面对全新的挑战,目前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着手,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有效思考的工具。

4.要多看书,但是必须将知识体系化、结构化,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

5.以后看书,尤其是这类工具书,要用幕布对内容进行整理,这能最大限度上挖掘一本书中的可用资源。

通过读书和工作已经可以积累足够的思维模型,重要的是如何进一步提炼思维模型,或者说是将它内化。成甲运用的是自创的“超一流学习法”。

- 超:是指遇到问题是要先从超级人脉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

- 一:是指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加深对思维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 流:是指将通过刻意练习形成运用思维模型的直觉反映。

这是三个方法,但其核心在于用“熟悉”理解“陌生”,用“重复”提升“速度”。换而言之,在能够将思维模型运用得炉火纯青必须经历一个不断重复、熟能生巧的过程。卖油翁的故事也是如此。

如何搭建高效的多元思维模型知识系统?

对多元思维模型最深的误解就是:多元思维模型=多个思维模型。实际上,即使积累了一定量的思维模型,它是零散、不成体系的,无法最大程度上帮助解决问题。一方面,解决问题的速度赶不上问题产生的速度。另一方面,多个模型之间可能是有冲突的,因此必须要形成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查理·芒格认为,掌握并经常使用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才能产生全局性理解,使我们拥有多样的思维方式与丰富的知识层次。书中提出了四类我们应该掌握的学科:

- 理解物质世界的基础学科:物理学、数学、化学等。

- 理解群体旋律的学科: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 理解系统规律的学科:复杂新科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 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科:心理学、美学、宗教、历史等。

对照这样的分类,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也可能是包括查理·芒格、成甲在内的终身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意义、有趣之处。

我十分认同成甲对知识点分类的看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知识点无法强行分类。他的“问思模”知识体系从具体问题出发,基于事物相似性进行思考,建立不同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将思维方式、思维模型及实践案例整合到一起。

例如,日本丰田公司曾经苦于库存压力,为此丰田借鉴了同样存在库存困扰的零售业思维方式。汽车工业的传统思维方式是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提供零件。这样的操作,往往会造成浪费,增加库存成本。

反观,同样拥有库存压力的超市,超市不会在货架上放上所有的商品,只是在顾客买走商品后立即补充空缺的部分。丰田从超市经营的思维方式中获得启发,改成“后道工序在需要的时候向前道工序领取所需的零件,前道工序仅生产后道工序所需要领取的数量”,形成了“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汽车生产中的“零库存”,大大减少了生产中的浪费,降低了库存成本。

如何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通过建立多元思维模型我们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地运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成甲认为思考问题是,应当清楚问题所在的维度、在不同时空下展现的特点以及每个阶段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三个方面,并且从降维攻击、变换尺度、聚焦关键三个角度给出了建议。

1.降维攻击:也就是高维打低维。

它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家罗伯茨·迪尔茨提出的逻辑层次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思考问题存在环境层、行为/行动层、能力层、价值观层、角色层、愿景层六个逻辑层次,低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到高层次就容易解决。

例如,楼上那户人家正在装修,使你总是无法集中精力看书,怎么办?这个问题属于环境层的问题。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去找邻居解决这个环境问题,但是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只要在规定时间装修没有人可以叫停。因此在环境层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更高维度的行为层去思考。比如,去安静的咖啡馆或者氛围比较好的图书馆。这样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变换尺度:要在宏观的、更长周期的视角下思考。

这样的策略也能在古诗中看到,比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

没有绝对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具体问题的思维模型。书中举了一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例子。网上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巴菲特采用独特的时间管理方法——“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完成的二十五个目标,第二步:选出排名前五的目标,第三步:把所有时间聚焦在完成前五个目标上。文章中写道,巴菲特为了聚焦自己的目标从不参加行业活动或者内部会议。

假如直接套用到我们身上就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不参加行业活动,对巴菲特来说是正确的,因为他已经到了需要且能够聚焦的阶段。反观我们大多数人还停留在需要积累经验、人脉的阶段,多参加行业协会对我们是有利的。所以说,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思维模型,应该从长期、全局的角度去思考、去决策。

3.聚焦关键

《第五项修炼》中说,真正重要的是去理解动态复杂性,而不是细节复杂性。

不久前和朋友聊天,她用了三个词来形容当下的环境:浮躁、快速迭代、信息爆炸。这三个词其实与动态复杂性异曲同工,会产生同样的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关键?

谈到“关键”二字,我的第一反应是二八定律,但究竟什么是关键的20%仍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判断得出。成甲提出了寻找关键时刻的五个原则:

- 战略学:判断这件事未来是否有较长期发展的可能。

- 心理学:判断自己内心是否热爱和认可这件事。

- 系统学:判断将要投入的事情能否增进自己对一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 经济学:判断这件事情的受益是否有非线性增长的可能。

- 正面黑天鹅:确认这件事一旦发生对我们有积极影响的事情。

成甲的《好好思考》就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实现有效思考提供了方法。正如他在书中讲到的,真正的方法和工具永远是“术”的层面,背后还需要“道”的支持。有效的方法之外,更需要坚定地去探索、去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有效思考?中国最会学习的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