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之曰,当读到先进篇第十一的时候,第二句触动了我: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公元前484年,夫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以后,弟子们先后离开了他,子贡经商,子路、冉有为官,颜回病死。
晚年时,同受陈蔡之困的弟子们好多都不在了,物是人非,回忆起这些,不尽悲从中来。
我也是读到这里,才知道原来每当提起孔夫子,都以为他身边始终会有弟子跟随,却不想圣人也有悲欢离合。
夫子也一样。
夫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哲者十人,印象最深唯子路、颜回。
孔子喜欢颜回,却经常叹息子路的有勇无谋。
不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颜回有不取,子路也有难得。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故窃一己浅见,说颜回、子路,少不学颜回,老不学子路:
一个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志的仁者,不迁怒,不贰过的君子,却天妒英才,年四十而亡。
一个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的贤者,无宿诺的义士。卫国内乱,本可逃生,却忠肝义胆,不免冠,慷慨就义。
颜回是大智者,闻一而能知十。
子路是真侠客,食其食者而不避其难。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孔子整天给颜回讲学,颜回从来不提出疑问和反对意见,像个蠢人。
然而孔子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孔子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可这么好的品质,为什么少不学颜回呢?
只因:
年少之时,如果不懂得适时表现,只注重个人修养,那么很容易脱离现实,不被理解,不被认可。
毕竟,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人应接不暇。
技多不压身,多一技就多了一味缓解压力的良药。
可你得让人发现,这也是一项技能。
年轻就该表现。
物尽其材,人尽其力,花尽情开,水尽情流。
不能自己埋没自己。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孔老夫子能把一个人从内到外的看透。
也不是每匹千里马都能遇上伯乐。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子路问孔子,您统领军队的话,选谁和您一块公事?
孔子回答他说:“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盲目冒险,连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与他交往的。
遇见事情知道害怕是必然的,做事只有先谋划然后才能成功。”
勇敢也好,鲁莽也罢,这都是胆大的表现,同时,拥有这种性格的人,通常都很负责任。
可为什么老不学子路?
只因:一个人饱经风霜,到了晚年,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之时。
还不能释然许多事,还不能忘记许多人。
路见不平,还是拔刀相助,还是不过多问,好勇斗狠。
那么,就很容易惹上麻烦,而这个麻烦因为自己老了无法解决,只能是加重家人的负担。
又何必呢?
老了就该放下。
放下荣辱,放下过往,放下恩仇,放下所有。
不能自己为难自己。
毕竟,半身入土之人,拥有再多的称赞又有什么用?
只当晨茶暮酒,朝行夕走。
儿孙之事,自有儿孙之福。
颜回和子路,一君一侠。
渊者,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由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论语·先进》
孔子其实也疑惑,像颜回言行举止这么接近于完善的人,为什么尝尝困顿呢?
木讷近仁,这话是没错。
求仁而得仁,对于颜回来说,也没有错。
可为什么少不学颜回?
只因: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为了自己或者家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摸爬滚打。
只是去满足自己所渴望的一种虚无境界,未免傻,未免自私,未免太不切实际。
当下的年轻人,读圣人书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与格局,了解自己尚未经历之事的处理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并非一味仿效和不假思索的照旧。
就好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样。
年轻人应该灵活,否则哪来的朝气。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子路所指,一针见血。
可为什么老不学子路?
只因:老了再去对生活斤斤计较,会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
看见晚辈做对了,要去表扬;但看见做错了,也不都要指出。
千事万事藏于心,古往今来笑谈中。
对于功名利禄,得失成败,不用在意。
不被理解,也没关系。
独行君子之德,不苟合当世。
而并非一切所作所为都有所图,大小之事都要过问。
老了应该寡言,否则威严何在。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论语·公冶长》
少不学颜回,老不学子路,只因性格各异,其实品行都优秀。
同事孔子为师,颜回能做到被教诲时一句话都不说,而子路却时常能和老师争论起来。
年轻时学颜回,一不小心就读了死书,看似博学多才,实际上冥顽不化。
颜子之志,是抱着为国为天下而立,没有那么高的信仰和登峰造极的胸怀,和夫子一样,是悟不透的。
年老了学子路,容易和他一样暴躁易怒,遇事冲动。
不是每个人都能和子路一样做到片言可折狱,不嫉妒不贪求。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该是什么年龄,就该是什么样子。
不刻求,不自我欺骗。
懂得取舍,懂得精华所在,懂得糟粕所指。
这才是谓今日所读圣人之书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