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老师与您一起感受亲子教育》第四讲 儿童在围棋棋型认知中体验分解思维

        《三国志》中记载有“曹冲称象”的故事,对于曹操收到的巨象,曹冲想到了用石块代换巨象的重量,这种把整体庞杂难解的问题,分解为具体易解的问题,用到的就是分解思维。

        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较为复杂的问题,儿童在这种时候往往放弃解决,老师和家长又往往会在这种时候给孩子做一些难以理解的解释或讲解,结果儿童或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或者依旧不会不懂,滋生自卑。儿童对学习的畏难心理或者厌学心理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不断积聚。其实老师和家长如果采用分解思维,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则往往使儿童的困惑迎刃而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围棋中的分解思维问题:儿童在围棋入门中学习做活一块棋,理解棋的死活是个很大的难点。围棋老师可以尝试运用分解思维突破这个难点。

(图1)

        对于图1的棋型六岁左右初学棋的孩子很难理解这为什么是活棋,更抓不住这个棋型的构成特点。

(图2)

        围棋教师可以分三步去做,首先,让孩子把这块棋全围起来(如图2),把这块棋将来可能出现的抽象的图形具体的呈现在孩子面前,然后分析由于图2中A、B两点白棋不能同时占到,所以永远没法收完围棋的“气”,因此有两“眼”的棋是活棋。

(图3)

        第二,让孩子认识两眼的特征和构成,把两“眼”分解成两个一只“眼”(如图3);

(图4)

        第三,引导孩子认识一“眼”的构成,把一只“眼”拆解成一个“眼位”和四个“眼角”的形状(如图4)。然后分别呈现边和角的“眼”的构成。这样孩子如同拼积木般对“眼”的形态构成就了然于胸了。再辅助以练习,也自然学会“做眼”与“破眼”,识别“真眼”和“假眼”。在职业棋手分析棋型时,经常运用到一种“手割”的分析方法,实质就是把一个已经形成的棋型,借助分解思维,改变一下棋型形成的次序和构成,则棋子的效力如何顿时清晰可见,这就是分解思维的力量和价值。

        生活中的分解思维问题: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也有许多可以运用分解思维解决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学习轮滑时,如果看到教练或已经能熟练滑行的孩子练习,可能会担心太难学或摔跤,家长也往往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项目。其实,有经验的教练在教孩子学习轮滑时,通常是先教孩子穿轮滑鞋原地站稳,进而练习原地踏步,然后在踏步时会自然滑行,这样孩子已经体会到并适应了轮滑最核心的问题——重心转移,再然后就可以练习蹬力滑行了。这个练习方法就是把一项需要综合运动能力的较困难技能,运用分解思维的方法轻松掌握了。再比如,给孩子拿糖果时,取出7个糖果放在桌上,留下4个,用手捂住剩余的糖果,让孩子猜猜捂住的有几个糖果,这个过程是把7分解成了3和4。

        给家长的提示:第一,分解思维是日常生活解决问题中使用率极高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制约,儿童遇到的绝大多数新问题几乎都无法直接解决,因此“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未知化成已知”的分解思维方法,对儿童而言是极重要的一种思维方法,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运用分解思维去解决问题,并逐渐形成孩子的一种自觉行为。第二,分解思维是完成目标的好办法。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各类学习或完成其他任务时,确立合理目标非常重要,而确立目标要注意层次性,要有总目标和长远目标,家长更要细心引导孩子把这些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没有被分解的目标,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完不成的。三,分解思维更要成为家长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们都会遇到各种困惑,我在日常咨询中遇到的最多一种情况,就是家长们往往把孩子成长中的不足和缺点混淆在一起,而且往往与学业成绩挂钩,笼统地否定孩子。其实家长们非常需要用分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孩子,把孩子身上的缺点分解开来时,不仅可以更清晰看到孩子的问题,也更容易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制订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孩子谈论某个具体细小的缺点时,孩子也更容易认识并接受意见。所谓“一是一,二是二,不要为一件事就把孩子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老师与您一起感受亲子教育》第四讲 儿童在围棋棋型认知中体验分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