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清人经学
一.清初经学名著
(一)几部有影响的名著:
1.《易图明辨》十卷,胡渭撰,指出《周易本义》前列九图本出北宋陈抟、邵雍,是道教的学说而非儒家的《易》说。
2.《古文尚书疏证》八卷,阎若璩撰,论定比今文二十八篇多出来的《尚书》篇章和全书的孔安国传均出于伪造。前此朱熹及元吴澄、明梅鷟都对此怀疑,梅鷟且写了辨伪专书,阎氏更集其大成,从此《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极个别人想翻此案已无能为力。
3.《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一卷,顾栋高撰。这是将春秋时的大事及有关题目分类列表,计有时令、朔闰、长历拾遗、疆域、爵姓存灭、列国地理犬牙交错、都邑、山川、险要、官制、姓氏、世系、刑赏、田赋、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王迹拾遗、鲁政下逮、晋中军、楚令尹、宋执政、郑执政、争盟、交兵、城筑、四裔、天文、五行、三传异同、阙文、吞灭、乱贼、兵谋、引据、杜注正讹、人物、列女诸项目,条理详密,考证典核,是从史学角度研究《春秋左传》的最好的辅助书,也是治春秋史者的必备书。
4.《诗经通论》十八卷《论旨》一卷,姚际恒撰,姚氏撰《古今伪书考》,敢于对传统的多种古籍怀疑,这是他所撰《九经通论》中流传下来的一种,敢于驳朱熹的《诗集传》
二.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含义:清代学术至乾隆嘉庆时极盛,学者专务搜辑阐发汉人之说,尤其是汉代古文家所讲的训诂制度,因而被称为“汉学”,也叫“朴学”,后人也称他们为“乾嘉学派”。
(二)皖、吴两派
原文:“吕诚之师昔在讲课中指出:‘汉学家人物甚多,难徧疏举,日人某分为皖、吴两派,章炳麟釆其说,大致是也。’”“日人 某分”的意思是当时的人有的分成吗?
1.皖派:戴震。长于小学,巨子为段玉裁(精治《说文》者之始)、王念孙(精治古人文法之始也)。
2.吴派:惠栋。长于搜辑及疏释。
3.相同点:对一问题,搜罗证据,务极其周,疏释论断,务极其慎,则两派之所同也。
(三)乾嘉学派有名的著作:
《易》:《周易述》十九卷、《易微言》二卷,惠栋撰,《周易述补》四卷,江藩撰,这是广搜汉人易说自注自疏。《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二卷,张惠言撰,专辑并疏汉末虞翻一家之说。《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十二卷、《易图略》八卷,焦循撰,自成一家之言。
《书》:《古文尚书考》二卷,惠栋撰,条列《伪古文尚书》文句的出处。《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孙星衍撰,专疏今文二十八篇,但以司马迁为古文书说,实误。《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二卷,陈乔枞撰。
《诗》:《诗毛氏传疏》三十卷,陈奂撰,专疏毛传。《三家诗遗说考》五十一卷,陈乔枞撰,考齐鲁韩三家诗。
《周礼》:《周礼正义》八十六卷,孙诒让撰,用郑玄注,作新疏
《仪礼》:《仪礼正义》四十卷,胡培翚撰,用郑玄注,作新疏。
《礼记》:《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朱彬撰,是作新注,参考博而能反之于简约。
《春秋左传》:《春秋左传诂》五十卷,洪亮吉撰,辑旧注亦采杜注。《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二十卷,李贻德撰,专辑贾逵、服虔旧注,并作硫说。《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文淇撰,辑旧注并作疏,最详密,仅止于襄公九年,以后未撰成,1959年科学出版社为出版公世。
《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义疏》七十六卷,陈立撰,用何休注,作新疏。《春秋繁露注》十七卷,凌曙撰。《春秋繁露义证》七卷,苏舆撰。
《春秋穀梁传》:《春秋穀梁经传补注》二十四卷,钟文蒸撰。
《论语》:《论语正义》二十卷,刘宝楠撰,用何晏集解,作新疏
《孝经》:《孝经郑注疏》二卷,皮钖瑞撰,辑郑玄注并作疏。
《尔雅》:《尔雅正义》二十卷,邵晋涵撰。《尔雅义疏》二十卷,郝懿行撰,都用郭璞注作疏。郝书后出,人谓胜于邵,但也有人认为颇有袭邵之处。又此郝书最初刻入《皇清经解》的和道光三十年陆建瀛刻本,都用经王念孙删定的本子,咸丰六年杨以增刻本及同治四年郝联薇覆刻本方是足本,但王氏学识优于郝,所删定之本实胜过足本。
《孟子》:《孟子正义》三十卷,焦循撰,用赵岐注,作新疏。
(四)此外其时的经学要籍尚有:
《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王引之撰,“述闻”者谦称述所闻于其父王念孙,是对经传的词语名物作考释。
《经传释词》十卷,王引之撰,是释古人词语及文法。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俞樾撰,俞氏治学时在清季,此书继《经传释词》而作,在古人词语及文法上研究均有创获。
(二)其时学风有别于乾嘉主流而成就显著的,尚有:
《考信录》,崔述撰,包括《补上古考信录》二卷、《唐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余录》三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古续说》三卷、《考信附录》二卷。顾颉刚师又广搜崔氏其他有关著作和文献编成《崔东壁遗书》行世。崔氏是据经来考后起诸说之伪,可说是《古史辨》的先导。
(六)参考书: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三.今文学复兴
(一)萌芽于道光之前,此时就借助于本讲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来畅言其政治理论,学术史上称之为今文学的复兴。
(二)主要著作有:
《春秋正辞》十三卷,庄存与撰。
《公羊传何氏释例》十卷,刘逢禄撰。庄、刘都是常州府人,所以学术史上也称之为常州学派。这常州学派主要讲《公羊》,因为今文经说传世的只有何休注《公羊传》最完整,同时《公羊》之学讲“微言大义”,也易于用新的学说与之比附。
此外还有:
《礼经通论》一卷,邵懿辰撰,考《逸礼》为刘歆伪造。
《诗古微》十九卷、《书古微》十二卷,魏源撰。
《论语戴氏注》十卷,戴望撰,企图重明《齐论》之学,以与《公羊》相表里。
清季则有:
《今古学考》二卷,廖平撰,主张古文经是刘歆所伪造。
《新学伪经考》十四卷,康有为撰,在廖书基础上更详考刘歆伪经之事,诋之为新学—新莽之学。但其说有偏,今人钱穆已撰《刘向歆父子年谱》驳正。
第七节 小学
一.为什么叫小学?
出自刘歆《七略》的《汉书·艺文志》,六艺类的最后一个门类是“小学”,著录了《史籀》《苍颉》《凡将》《急就》等十种小孩子初学用的识字课本,所以给了个门类叫“小学”。以后由这些识字课本进而讲究文字的结构、读音和训释,从而产生了后来所谓“训诂”“文字”“音韵”等专门学问,也就都称之为“小学”,四部分类法仍把它附属在经部后面,其实已远离小孩子初学识字的原意了。
二.训诂
(一)含义:实际是一种分类的词典。最早的是《尔雅》。
(二)《尔雅》之后的主要著作:
《方言》十三卷,旧题西汉扬雄撰,东晋郭璞注,是搜集并解释各地的方言。有《方言疏证》十三卷,戴震撰。
《释名》八卷,东汉刘熙撰,是用一种“音训”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有《释名疏证》八卷,题为毕沅撰,实出江声之手。《释名疏证补》八卷《续释名》《释名补遣》一卷《疏证补附》一卷,王先谦撰。
《广雅》十卷,魏张揖撰,体例同于《尔雅》。有《广雅疏证》十卷,王念孙撰,水平高于郝懿行的《尔雅义疏》。
三.文字
(一)含义:也称“字书”,是用部首来编排的字典,当然也包括了训诂。
(二)主要著作:
1.关于《说文解字》:
(1)《说文解字》十五卷,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分五百四十部首,主要为小篆的文字结构及意义作解说。这是研究文字学的必读书,没有它,对甲骨文、金文都难于通读。
(2)《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南唐徐锴撰。
(3)《说文解字注》三十卷,段王裁撰,公认水平最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且多正确,但亦间有失当处。
(4)《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桂馥撰,备列古籍中出现其字的文句,而不加案语,让读者据以自行研究,极有用处。
(5)与《说文解字义证》作用相近似的还有《经籍纂诂》并《补遗》一百零六卷,阮元撰,不过不按《说文》次序而是按韵编排。
(6)《说文句读》三十卷、《说文释例》二十卷,王筠撰,《句读》给《说文》作了简明的注,便于通读,《释例》对研究《说文》本书有启发。
(7)《说文解字诂林》十五卷《补遗》十五卷,民国时丁福保编集,将有关《说文》的著作包括上述诸书共计二百二十八种剪贴成此《诂林》,便于检寻。
2.《玉篇》三十卷,梁顾野王原本,唐孙强增字,北宋陈彭年等重修,重修本全称《大广益会王篇》,是《说文》以后一部重要的字书。但后来行世的止有这个重修本,已被大加删节,失掉了很多有用的资料。顾野王的原本在日本保存有残卷,光绪初年黎庶昌的《古逸丛书》里搜刻了三卷半。
3.其他字体的字书,今通行有清人的《隶辨》八卷,顾蔼吉撰。《隶篇》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翟云升撰。《甲骨文编》,近人孙海波撰。《金文编》,近人容庚撰。《汉印文字徵》,近人罗福颐撰。
四.音韵
(一)古音韵书传下来的有:
1.《广韵》五卷。此书隋陆法言的原本叫《切韵》,唐孙偭重修本叫《唐韵》,均已失传,仅存残页残卷,传世的是北宋陈彭年等重修的,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分上平下平、上、去、人五卷。又陆法言之“陆”本系鲜卑步陆孤之陆”而非吴郡大姓陆氏,不可误会。
2.《集韵》十卷,旧题丁度等奉敕撰,实最后成于司马光手,是在《广韵》基础上增修,收字多至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
(二)清代学人研究古音的重要著作,有:
1.《音学五书》,顾炎武撰,主要从《诗经》之用韵来考古音。
2.《六书音韵表》五卷,段玉裁撰,分古音为十七部。
3.《音学十书》,江有诰撰,分古音为二十一部。
(三)另做诗用的诗韵书:通行《佩文诗韵》,是在金平水韵的基础上官修的,因为根据的是官书《佩文韵府》,所以叫《佩文诗韵》。
下次推送《古文献学讲义》目录·史部前半部分,即第一节概说、第二节纪传、第三节编年、第四节纪事本末、第五节杂史、第六节载记。
作者:不确定uncertain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