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世界 | 读书是为了还可以拥有性生活

作者:擦 (擦地板的男人)

一般关于「读书」的文章需要知识分子和严肃的读书人来写,我是没有资格的。从传媒做「罐头内容」的角度,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已去,现在写这样的文章也实在不合时宜。之所以决定做这个「不要脸且不时宜」的尝试,纯粹是出于一个生活的小瞬间。前些天在温哥华的家里想要选几本书带回大陆,当我望着书架满满的书本,突然开始审视自己平日到底读了些什么书,又买了些什么书。本文就把这些内心的碎碎念给朋友们做个分享。

先谈谈为何读书?

读书,或者说不断摄取知识与思想于本人是刚性需求。自己的工作本身就是要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一定深度的思维能力,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水准才能在职场生存。像吃饭一样,不断摄入内容是最基本的自我训练。个人生活亦是如此。结交不同的朋友,自然要懂得不同的事物。甚至作为一个颜值不如金城武,自己的爹又不是王建林的年轻「直男」,有一定所谓的「学识」也是为了不被感情市场所淘汰从而长期没有性生活。简言之,不帅没钱还想把妹?读书是实惠的战略选择。

也有朋友问过我,这些必要性的满足是否可以靠看看网络上的短文和文化类谈话节目代替呢?我觉得可以代替一些吧。比如短时间内对最近的热点话题有一些了解,知乎,微博,视频节目,都可以有所帮助的。但这些东西,只能是你「麦当劳式」的选择。你今天工作实在太忙,没时间做饭,怎么办?无非是叫外卖或者去快餐店。但如果天天「麦当劳」,我可以保证你的身体不会比有在家做饭来的健康。如果只是骗骗完全没知识没文化的吃瓜群众,或者饭局跟得上人家吹水的内容,刷刷知乎可能就够了。如果真的需要自己有一个架构和深度,快餐式的知识付费和「懒人包」是不解决问题的。它们更多应该起到「菜单」的作用,帮助我们入门,启发我们产生深入去探索的欲望。

读书对我来说还起到一个「瑜伽式」的功能。做瑜伽,跑马拉松,还是抽时间冥想,除了锻炼身体,也是修炼心性和情绪。我是一个需要快慢结合的人,不能够太长时间高速工作。每过一段时间,忙完一阵后,我一定要放下节奏梳理一下近期的状况与状态。自己最近忙了半天效果如何?得失如何?有无偏离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根据现实的变化,自身规划是否要调整?每过一两个月,甚至几个礼拜,我都需要时间去做梳理。而一边做深度阅读,一边梳理,往往心会很定,而且可能从文字中得到些许智慧借鉴于现实。这个层面上看,读书即修行。

至于如何抽得出时间去阅读,去思考,这完全是事在人为了。不论是希拉里还是比尔盖茨,再忙,都有时间读书,我们真的那么抽不出空吗?我会在自己的手机上block出一个时间段,比如「周六一整个下午阅读」,设置闹钟提醒自己。类似这种记事本的方式,都可以尝试一下的。学会把不可抵抗的「碎片化」生活变得相对完整,是现代人或者说「后现代」当下的现代人都要面对的挑战。

都读些什么书,又买些什么书呢?

什么都读是笼统的答案。早先我还是比较侧重于社科类,文史哲这些跟我自身背景相关的书籍。后来自己兴趣的延伸,生活的需要,以及周遭朋友的影响,文学类,小说类,科普书,工具书甚至心灵鸡汤我都会去翻阅一下。特别需要提到文学和小说对我的帮助。学术书看多了,真的会误以为自己懂不少,甚至许多问题宏观面看得挺准。但进入社会后的几年,越来越发现生活实际经验的匮乏对于自己各方面的限制。生活经验匮乏,并非个体的原罪。我们都只能活一辈子,若还未到三十岁,经验能丰富到哪里去?这时候「文学的入场」,帮助就很大了。对于我这样入世未深的「耿直boy」,透过这些「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小说文本提前对各色人等有所认知,确实受益匪浅。

而我读的书主要都是从图书馆借阅。温哥华的图书馆不光英文书多,作为受众最多的「非官方语言」,中文书籍也相对周全。一般会买回家的有三类书籍。第一类是借阅后认定值得买来收藏的。第二类是需要反复看的工具书。第三类是买来可能看,可能不看的经典书。大多数书我也就是跳着看,还有很多书卖下根本不看。有的书就是这样,它是经典所以值得拥有。但作为读者的我,往往能力有限无力去啃。或许未来自己有了孩子,可以提前为她建立一个书房。说不定成长过程的某一天,她就愿意顺手拿下来做些阅读呢。若没有孩子,跟一班朋友互相借阅,喝酒,聊天,也是很浪漫的憧憬。

其时很好奇其他爱读书的朋友是怎么处理读书这件事情的。作为不是「大神」级别,却又想要多了解些什么的我们,相信各自都会有一些特别的体会和方式吧。



原文以作者中文名发表在《今日加拿大》,《加拿大必读》和台湾《关键评论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擦世界 | 读书是为了还可以拥有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