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内向心理学》的答案:你无需改变,接纳自我更能优雅生活

张丽

一个孩子的疑问

朋友跟我抱怨,说外向的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养出了一个内向的孩子,很是为孩子在一些事情上不敢出头感到着急。

孩子现在被人欺负了,都不敢站出来大声的反抗,以后到社会上可怎么办?

老话不是说会干的不如会说的,干的再好,不会说还不照样没戏!

加上她本身就是因为性格外向获益的人,所以就更加看不上自己内向的儿子!

孩子不开心了,问我:“张丽阿姨,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可以改变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更多的,几乎占全部人一半的内向性格的人。咱们今天就来谈谈性格的问题。

性格无好坏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方便,给性格倾向的一个大致的分类而已。

我们不能说内向性格就不好,外向性格就好。

历史上有很多伟人就是内向性格。

荣格就是一位典型的内向性格的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心理学上的成就,恰因为他的内向性格的优势,才让他对自己的学说得以坚持和深入研究。

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后辈学者荣格最初很崇拜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也很欣赏荣格。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弗洛伊德和荣格相见恨晚,他们两个连续谈话13个小时。从此弗洛伊德经常暗示荣格是自己学派的继承人。

内向性格的荣格对精神分析却有一些怀疑,他对自己的学说更加自信。

内向的他不善与人争辩,但却给他专注研究的习惯,所以后来荣格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成为了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顺便说一句弗洛伊德是典型的外向性格的人,他经常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并且滔滔不绝,这是荣格从来不会做的事情。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于心理学的热爱和研究。

每个人都具备内向和外向的特质

在德国有一位内向的企业培训师,她在德国学术交流咨询中心从事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独特的工作经历,让她对性格这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2003年开始她开始专为性格内向者这一特定人群做咨询工作。

多年来,她陪伴周围的内向者,一步步迈向成功,她认为内向和外向是一个高度多元的话题,领导者可以利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提高合作与深化关系,她就是西尔维亚.洛肯《内向心理学》的作者。

在《内向心理学》中洛肯写道“内向与外向是一条曲线上的两极,每个人在这条曲线上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最好大多数时间都处在这个区域里,否则健康会受到影响。由于在内向与外向之间是正常的人的性格倾向,会因为文化情境扮演的角色,年龄甚至心情变化而有所变动。”

我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记得上学的时候寒假我和同学一起去打工。

当时应聘酒类推销员。应聘的时候同学侃侃而谈,而我不怎么说话,主管很担心我是否做的下去。

最终结算的时候,我成了那个销售最多的人。这是因为我在工作的时候和应聘的时候不是同一个状态,我会跟每一个路过的人打招呼并且介绍我们的品牌。

到现在我依然还是一个内向的人,我喜欢安静的读书,而不是聚会,很多时候言简意赅,但是这不妨碍我工作的时候口若悬河。

很多初次见面的人都觉得我太能说了,一定是个外向的人,其实我并非外向,只是工作需要而已。

影响性格的四大因素

人格

总体来说性格存在一定的可变性,不变的是人格。

一个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主要取决于人格,我们天生带有内向或者外向的倾向,其中包含相应的特性与需求,成长过程又进一步塑造了我们。

在《内向心理学》中,洛肯博士建议我们把内向和外向当做一条曲线的两个极点。

本身一个人身上可能兼具内向和外向,而人格让这个人身上某一方面的特征多一些,所以我们就会说他是外向或者内向的人。

这是因为我们出生的时候,人格决定了那些孩子外向,那些孩子内向。我们会发现有些婴儿躺在床上很安静,有些则很容易哭闹,有些婴儿见人就笑,有些婴儿则谁都不带搭理的。我们会对这些孩子评价和贴标签。这个孩子外向爱笑,那个孩子内向害羞。

情景

当我们给孩子贴上了标签的时候,很多孩子开始按照标签生活。

小孙是一个看起来特别内向的孩子,说话轻声细语,行动唯唯诺诺,第一次见她的人很容易把她当成一个内向的人。小孙妈妈经常说她是:“小闷葫芦!”

可小孙在同学的眼里可不是这个样子。她是同学心中的知心大姐、娱乐达人。校庆,班里的晚会她总是有出色的表演。老师和同学对她的评价是开朗,大方,活泼,热情!

为什么会有两个小孙呢?

这是因为小孙的妈妈本身性格内向,对小孙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小孙在妈妈面前很少表达什么,加上妈妈老说她是小闷葫芦久而久之她就真变成了妈妈口中的小闷葫芦。

同时在有些情况之下,内向的人会外向,比如我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学生时期我去做推销员,还是现在做心理咨询师,性格并没有多大改变,但是我的工作需要我开口说话,所以那样的情景下我可能更偏向于外向。

文化背景

我们身处的文化背景也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的性格。

我们可以看整个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讲究含蓄的美,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不善表达,爱装正人君子。而西方人则比较外显,往往我们说他们就是敢爱敢恨,热情奔放!

而当一个东方人到西方之后,想要尽快融入环境,就需要比在自己国家更加的外向一些,而西方人到东方国家之后,往往也会收着点。

人生阅历

洛肯博士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都会越来越靠近曲线的中间部分,内向或外向性格都会趋于缓和。

作为一个内向的企业培训师,洛肯博士很多年前第一次上台演讲的时候,几乎紧张的说不出话来,但是随着培训经验越来越多,这样的场合她已经可以从容应对,但是当她自己创业面对选择的时候,她会倾向于去选择网络咨询,这样就可以避免见面时最初的尴尬。

随着给更多像她一样的内向的人带来帮助,看着他们成长,内向的洛肯开始演讲、写书来帮助更多的内向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用内向或者外向来定义一个人,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内向和外向的标签,毕竟性格无所谓好坏。每个性格都有其独特性和优势,找到自己性格的舒适区就可以了。

性格如何改变

性格并非一成不变,往往会随着时间,阅历,逐渐改变。

很多外向达人可能到了人生的下半场,他们不但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内向特质,甚至开始重视内向性格优势带来的便利,比如注重自我反省,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实在是觉得自己当下的性格和社会,工作,学习环境格格不入,这很可能是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的性格舒适区。我们需要的可能不是改变,而是方法的刻意练习。

还记得《国王的演讲》中的国王乔治六世吗?乔治六世他不但内向而且口吃,但是他需要鼓舞处于二战中的英国民众,需要发表演讲。最终他在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的训练之下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讲话。

洛肯博士的《内向心理学》,可以作为内向性格人的人生指导书来看,它并非针对性格的改变,而是给内向性格的人提供了很多具体环境下的找到自己性格舒适区的方法。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敢勇于追求自己应得的利益,我们可以培养他果敢;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可以锻炼他的辩论能力。他需要的是在自己当下性格中适应环境的方法,而不是对自己性格的鄙视。

最后把洛肯博士的一句话送给内向的朋友和我自己:

认识自己的优势与障碍,将他们当做一辈子的朋友。从此你便能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安静的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自《内向心理学》的答案:你无需改变,接纳自我更能优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