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毕业后在我的微信里“沉睡”不少于1年的同学突然来问: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该怎么办。
有的手里拿了几个offer不知怎么选,有的简历投哪里总是想不出。
这给了我个信号,工作到底怎么选,校招时看似是个小问题,迟解决终将成为大麻烦。
大家一般选第一份工作盲区在哪里?
选工资多少,选公司大小,选行业前景,选单位性质……
应届毕业生的起薪,这几年被大厂出手拉得上窜下跳,同走校招的小A,年薪+bonus还不如同宿舍做客户经理的小C年收入一半多。
有同学不理解拿多个offer的同学的苦恼,“你那么多offer还有什么好愁的啊,选工资最高的呗”。
万万使不得。
起薪高≠钱多
事实上,起薪一般代表的是公司的实力,而不一定是你的实力。
一些风头正劲的成长型公司会通过高薪大规模网罗新生人才,但不意味着你就能一直吃定他。
当你的成长速度慢于公司成长速度时,或是为这个薪酬你要工作时间更长、做的更苦时,还能否应对,才决定了你是否还有资格享受高起薪后面的更多红利。
如果你真的在乎薪资,比起第一份工作的起薪,更建议你参照这家公司工作第四年如果跳槽或转行能拿到怎样的薪水。
后者包含了工资年涨幅+你的晋升机会&发展通道+职业增值空间(跳槽or转行)。
我跟很多同学讲过我的故事:毕业时我的好朋友去了商业银行,入职半年从柜员转至结算中心,月薪是我的3倍,轻松买了我最想要的新款的手机,还说一点都不好用。
四年过去了,我是即将迎来升职的经理,同学还在结算中心,我的工资将近是她的3倍。
原因是我的岗位有横向(不同子公司)和纵向(集团人才培养的供不应求)的发展机会,以及我比我的同事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人力部门里唯一擅长培训的)。
这种情况下,我继续在本行业发展,跳槽加薪30%是基本,而我的同学要焦虑的是,只增不减的业务压力。
公司小≠钱少
公司大小相关的不止是钱多少的问题,还有机会成本的问题。
我的一个发小和我一年毕业,在北京稀里糊涂加入了一个互联网公司。
在老家人眼里,民营,小公司,不知道是做什么的,非常不稳定,哪如我进了央企待遇好,过年聊天老拿我们工装都是公司给洗的来说事。
再到6年后,我转战到上海,加入创业公司,重新去琢磨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东西,而发小的公司已经是拿到D轮融资的独角兽,他也有了自己的团队,我过年还在魔都加班的时候,这个家伙人在美国给我发红包。
所以建议大家选择公司时考虑:
你到底是喜欢流程明确,框架清楚,本分的把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的守江山类型;
还是喜欢开拓创造,哪怕目标听上去不切实际,但也想尽全力试着实现的打江山类型。
这一点搞错了,去了不合适的公司会让你每个季度都规律的怀疑人生,每年都习惯性的自我否定。
另外,有些同学担心选择小公司不稳定。我本人无法体会这种感受,只有一个建议:
如果这个行业和岗位是你特别热爱,愿意为之奋斗几年的事,哪怕公司最后破产了,重组了,被收购了,
你处于热爱状态在初期的投入都会有合理的变现空间。
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不会定义你的能力和经验。现在创业风头正劲,每年都会出现没听说过的新兴行业。
邮差这个工作销声匿迹了,快递小哥却满街都是,所以那些熟悉的线路,投递的窍门,总会用得上。
之前一位连续创业的大佬教导我说:走上这条路,从这个门进来,说不好在哪个窗出去,别怕,干就对了。
四年=一线经验+管理视角
有人要问了:那你说的也不对啊,你不是说让我干四年,公司都被并购了,我咋也干不够啊。
嗯,确实有这种情况。前几天我当年带的第一个学员跟我讨论他工作就遇到这种情况:
毕业稀里糊涂进了商业地产,后来一路顺利被人赏识提携进入到很不错的公司,但是公司高层今年战略转型,上海的office被撤,要么选择去别的城市,要么被老板安排到其他公司。
我们讨论发现:
1.他在商业地产几次被动的岗位派迁,都越来越靠近他擅长的领域;
2.接下来如果不另做打算,可能就要完全受领导所累,限制于不明朗的合作关系,长远发展的方式小伙子自己也不认同。
这时候不是就不干了,因为年限短,所以必须base在这个行业里,找到更明确的目标,更好的下家做选择,实现工作迭代。
充分的讨论和准备,最后拿到了意向的投资岗位,皆大欢喜。
所以,只要你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有了4年这个意识,才会用发展的眼光衡量你的工作选择,而不会被眼前的薪水、big name蒙蔽而错失重点。
就像投资一样,目标清晰后,你选择考虑的因素越长远,你的选择越趋于稳健。
其次,因为有了四年之约,在你每一次遇到了挫折和挑战的时候,就不会立即选择辞职作为解决办法,而是有了逼自己去解决问题和跳出限制的动力。
在职场,第一年总会有搞不定或玩不转的情况出现,没有这个呆板的约定,很容易冲动的做出任性的决定,最后的损失等以后显现,后悔也来不及了。
3年,是大多公司实现职级晋升的周期。走到这个位置意味着,你摸透了一份基层工作到底在做什么,到底怎么才能做好,视角也能从“熟练工”升级到“管理者”。
三年执行+一年管理的经验,能帮助你成熟审视你的业务,哪怕转行,也有基本保障:一个薪水不会太差的退路。
想当年我作为新人的时候各种不爽,觉得带我的经理还不如我,有些决策做的也不怎么样,看不到我的能力没给到足够的重视。
但等我坐到经理的位置上,再审视我的团队,才知道,当初她的战略眼光和团队培养是多么的独到和有效。
我也有了一个新的观念:如果觉得的哪个领导不OK,努力坐到他的位置上比他做得好再说话。
今天我们刚毕业是职场新人,似乎有很多犯错或者摸索的成本,但实际上我们已经成年很久了,应该像个大人那样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运筹帷幄,做一个自己能承担责任到底的决策。
最后,分享一个向我提问的同学的问题和我的回答作为结尾,个中心绪,望君体察。
问:市区和郊区的工作,该如何选?待遇,发展前景都差不多。
我:选个你最喜欢的。
问:都是体制内,谈不上更喜欢哪个,市区热闹一点,但生活成本高很多。
我:那就都别去,再找个更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