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乎舞雩

——上周学习总结

上周集中学习了《先进篇》的第二十五章。

《先进篇》第二十五章,即“四子侍坐”章,是非常有名的一章,常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这章弟子“各言尔志”,反映了弟子们的志向与追求。每个人的格局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弟子四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有人想军事打仗之事,有人想抓经济,有人想做礼官,但是曾皙的志向有所不同,他似乎和孔子很一致。曾皙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和谐社会生活的追求。

《春秋》常事不书,但也记载了很多的祭祀活动。为什么要记祭祀,祭祀是大事,其叙述事实的背后有微言大义。

“风乎舞雩”指的是祈雨之祭,但他反映了内心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于内心淡定、社会宁静理想状态的向往,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春秋》寄寓了孔子的理想,人们期望顺风顺水、风调雨顺。

“天人合一”什么意思?理解不能简单化、表面化,天,包括山川河流,树木空气。但是,天绝不仅仅如此而已,他是指本真与本质,就是最自然的东西。天人合一,在本质上关注的是精神境界,是一种精神成果。天人合一当然是人与自然合一,但这里所说的自然是真空至纯至净的本质。自然的形式可以有变化、有生有灭,自然的本质没有变化、没有生灭。人的精神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这是高于一切形式的存在。

孔子说三代之礼的形式可以变,可能会不断“损益”,但其本质怎么能变?所以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就是自心不被一切形式所迷,回归自己的本性,是明其明德,是求其放心,是致其良知。

人长大了,还是自然的人吗?还有本初的样子吗?所谓“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心飞了,就不再纯粹了。老子说:“能婴儿乎”“复归于婴儿”,婴儿状态就是本真自然的状态,一个人天真的像个婴儿,就是纯粹的人。为什么说要身心合一,就是应该心不离身。有人张口就说假话,满肚子的弯弯绕,在追求利益路上跑得太快,就是追逐利益、追逐名利。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飞了,要收回来。什么叫致良知?什么叫明明德?“致良知”就是把我们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东西召唤回来,明其明德,彰显人性的光辉。天人合一,就是把天然的我、现在的我合而为一,这也是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处在天地之间,该不该效法天、地之道,该不该去了解社会和自然?明理,保持纯粹,世界就纯粹了。无我的境界,也许就是消融于天地之间。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系统观念、全局意识,就是一个统一性。人之能“一”,那么,父母爱我们,我们爱父母,我们爱自然,我们爱一切,就会非常纯粹。唐诗“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春天的小鸟出生了,对她下手,你忍心吗?

这种和谐的思想极其重要,中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有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孙中山直到今天,中国人的追求可谓一以贯之。中国人讲君子和而不同,同时又追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讲的是不能违背原则;天下大同,讲的是求同存异。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才特别强调责任和义务,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也只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有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天下观念。才有了民族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这样我们就更加理解了曾皙之志,理解了孔子的“吾与点也”。(根据杨朝明先生讲解整理)

附:《月夜二首》

明·王守仁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乎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