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10):孔子周游列国,日子很惨吗?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邦国,必会听闻其国之政策、风俗、教化。是夫子请求别人告诉他的,还是这些邦国的政客主动告知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因为自身温、良、恭、俭、让的品行而得闻其政的呀。夫子也要请求别人才能知晓其邦国的政策,但与别人主动请求不一样吧!(虽然是夫子主动问的,但是这些邦国的政客却很愿意告诉他。)

【我的理解】

01

此章或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期,弟子有所一问。子禽,姓陈名亢。一说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传》中并无记载,故一说非孔子学生。

子禽在整本《论语》中,出场次数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可见其为有深度思考且善于提问额人。

本章,子禽问子贡,孔子获得各个邦国的信息,是主动求的,还是被动被告知的。问题似乎简单,然从子贡的回答看,子禽所要问的,实则是孔子的态度。

若是求之与,则是主动,孔子与其他人无异。若是与之与,则是被动,说明孔子声望颇高,俨然已有帝王师的意思,则又有违君臣之礼。

然子禽也绝非找子贡的麻烦,而是确有其疑惑。不深入思考,便也考量不到这一层。

02

子贡,以言语、外交长于其他弟子。便回答,孔子是主动去问的,但因为自身温良恭俭让,这些邦国的政客,很愿意与孔子一同谈论本国的政策。

子贡所答,一者孔子是主动问,符合君臣之礼。二者因孔子自身个人魅力高,政客也愿意说。故而孔子的闻其政,介乎主动和被动之间,既不违背礼,又与其他人不同。

自有此章后,读书人便多以“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来要求自身。五个字言简意赅,若是直接翻译,又失却了一些味道。

何为“温良恭俭让”?

古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见庄敬,礼教也。”

故而,子贡的简单五个字,实则已然说明,孔子好读书,且将所学的道理,皆转化为内心态度和外在行为与气质。孔子其人,已经是学问、是文化的代表。故而所体现的“温良恭俭让”,足以折服各邦国之政客。

后人欲学,千万莫学了五个字而已,要知道孔子为什么能有这般气质和气场,其一是读书,其二是内化。

03

我们常听,孔子周游列国,似乎日子很惨,每到一个国家,处处碰壁。

实则非也。

孔子30岁,就已在各诸侯国之间,有些名望。各国皆知鲁国孔丘知礼善政。所以,孔子周游期间,实则是很受欢迎的,各诸侯都是礼遇有加,并且给的俸禄还不低。

要知道,孔子周游期间,一切费用自给,并没有人赞助。而且,跟随他的弟子,也是靠孔子养活。所以,孔子的生活水准,并不低。

所悲者,只有一事。孔子的政治理念,不能推行。并非诸侯不知孔子理念的好,而是与其利益又冲突。孔子要尊天子,各诸侯守礼教,这在当时,并非诸侯所乐意接受的。

然此事于孔子,却并没有什么影响。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有人用我则大显身手,没人能用,则把宝贝藏起来便是。孔子豁达的很。

想来,孔子的人生,是在让人羡慕。诸侯国之间到处跑,到哪里都能做个一官半职,即便没有,诸侯也愿意养着孔子,高官给不了,就给厚禄。孔子不愿意待着了,随时又能离开。离开时,按礼节,诸侯还要送些礼物,又是钱又是粮。底下还有一大批死心搭地的学生跟着孔子。

这不就好比,我们职场里的人,带了一帮子人,想去哪个公司就去哪个公司。老板都礼遇有加,愿意给高工资。做的不乐意了,想离开就离开,老板不仅没有怨言,还很自觉的给你结算4个月的工资。

这不是我们当年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第一》(10):孔子周游列国,日子很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