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七律脉络浅析四十一

留赠畏之

李商隐

清时无事奏明光,不遣当关报早霜。

中禁词臣寻引领,左川归客自回肠。

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

空寄大罗天上事,众仙同日咏霓裳。

 

注解

1. 畏之:即韩瞻。唐京兆万年人,字畏之。文宗开成二年进士。李商隐同年兼连襟。宣宗大中中,官司勋员外郎,出为普州刺史。复入为虞部郎中。时夏侯孜为右丞,以瞻声绩不立,诙谐取容,出为凤州刺史、兼本州镇遏使。十二年,拜睦州刺史。

2. 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张铣注:“清时,谓清平之时。”唐岑参诗:“微才弃散地,拙宦惭清时。”

3. 明光:汉代宫殿名。后亦泛指朝廷宫殿。唐武元衡诗:“要须洒扫龙沙净,归谒明光一报恩。”宋苏轼《次韵钱穆父》:“老入明光踏旧班,染须那复唱《阳关》。”

4. 当关:门吏。《东观汉记·汝郁传》:“诣台遣两当关扶 郁 入拜郎中。”唐刘禹锡诗:“不见当关呼早起,曾无侍史与焚香。”

5. 引领:伸颈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通使大夏,而西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宋司马光《张尚书葬祭文》:“引领松楸,悲何有极!”

6.早霜:霜期之前或霜期之初所降的霜。汉焦赣《易林·需之咸》:“早霜晚雪,伤害禾

麦。”

7. 中禁:禁中。皇帝所居之处。唐宗楚客:“九重中禁启,七日早春还。”

8. 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唐刘禹锡诗:“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9. 左川:即东川。源于剑南东川节度使的设置。大致包括今三台中江安岳遂宁等。

10. 归客:旅居外地返回家的人。南朝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唐王维诗:“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11. 回肠:比喻愁苦、悲痛之情郁结于内,辗转不解。唐唐彦谦《春阴》诗:“一寸回肠百虑侵,旅愁危涕两争禁。”

12. 郎君:通称贵家子弟为郎君。杜甫诗之一:“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

13. 下笔惊鹦鹉:即鹦鹉笔。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载:祢衡少有才辩,而气刚傲物。孔融荐衡于曹操,操送衡于刘表,表又送之于江夏太守黄祖。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与衡善。“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因以指祢衡作《鹦鹉赋》的高超文笔。

14. 吹笙弄凤凰:即凤箫。《太平广记》卷四〈神仙四·萧史〉: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

15. 大罗天:道教所称三十六天中最高一重天。云笈七签》卷二一:“《玉京山经》曰:玉京山冠于八方诸大罗天……《元始经》云:大罗之境,无复真宰,惟大梵之气,包罗诸天太空之上。”唐王维 诗:“大罗天上神仙客, 濯锦江头花柳春。” 

16. 咏霓裳:即群仙按霓裳。郑嵎《津阳门诗注》:叶法善引上入月宫,上若凄冷,不能久留,归于天半,尚闻仙乐;及归,且记忆其半,遂于笛中写之。会西梁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曲〉。又注引《唐逸史》:罗公远尝与明皇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间,其曲曰〈霓裳羽衣〉,帝默记其音调而还。明日,召乐工作是曲。


简译:

此诗当作于大中九年十年前后,李商隐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访问了他的连襟兼同年韩瞻(字畏之),当时韩瞻正在朝廷担任虞部郎中。李商隐看到他温暖而融洽的家庭,想到妻子的过早离世和自己仕途无依,不禁感慨万千,临别时留赠了这首诗。


现在世事清平,你没有什么事需要上奏皇上,也没有门卫向你汇报早晨是否下了霜,生活很悠闲。

你是皇帝身边多少人都翘首以望的文学侍从之臣,而我这个边缘之地的归臣却没了职务,一直处于愁苦之中啊。

你的公子冬郎(韩偓)像祢衡一样文才飞扬,而你们夫妇就像萧史和秦弄玉一样的神仙伴侣呀。

之前咱们同在大罗天一样的朝廷中,和仙人一样的众臣子们一起同日吟咏霓裳曲的美好情景,我只能空自回忆了。


脉络浅析:

这是一首留赠诗,通过对自己连襟韩瞻官高位重和家庭美满生活的赞颂,婉转地表达了期望对方引荐之意。


首联写当时海内无事,朝廷闲散的情景,言畏之政务清闲。

颔联承接上联之意继续写畏之的职位,上下句使用了对比的修辞语法。上句说畏之官高权重,而自己却是归臣回肠。这里已有了期望对方引荐之意。

颈联承接上联继续写畏之的家庭,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鹦鹉笔”,赞畏之的儿子文才飞扬。二是“凤箫”,赞畏之夫妻和美,像神仙眷侣一样。

尾联回忆从前自己和畏之同在朝廷时的美好时光,李商隐与畏之年少时,曾同登进士第,又同婚于王氏,可谓是一生最得意时期。一个“空寄”,有着诸多的无奈和凄苦,如今畏之前途无量,自己去仕途渺茫,岂是一个“愁”字了得!这一联,之所以回忆前情,期望畏之引荐之意更名。

整首诗使用了对比、比喻和典故等修辞语法,赞颂了自己的连襟韩瞻位高权重和家庭和美,极其婉约地表达了期望他能够引荐自己之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商隐七律脉络浅析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