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读书笔记

1,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简单点理解就是思考问题的套路

我们应该用基于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模型代替旧的基于个人经验的思维模型,就等于在给我们的认知系统更新换代,升级了最好的发动机。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但是,答案的来源非常相似:源于个人的过往经验。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比如任正非就提出用物理学中的“熵”概念指导公司经营,后来又引入物理学的耗散结构指导企业管理;在制定组织战略时,任正非又提出要借鉴李冰千年之前建造水利工程都江堰时提出的“深淘滩,低作堰”理念。

也就是说套路不再是以前那种基于个人经验的套路,而是换成基于原理和规律的套路。


2,跨学科学习方法

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

提倡跨学科地寻找各个领域的思维模型,就在于不同领域都在解决相似的问题,而每个领域中解决某类问题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去找那些发展水平更高领域的解决方案,搬到发展水平较低的领域。

在不成熟领域和成熟领域、发现两者在解决相同问题,那么不成熟领域就完全可以借鉴成熟领域的方法。

其实任总不也是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吗。

你要想想,有哪些行业的人会比你更想解决这个问题、更频繁地遇到这个问题?

看到不同领域中面临的相似问题

要我们能看到不同领域的相似问题,就能把跨学科的有效策略联系起来。

因此,所谓能够把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本质上就是有能力看到不同的领域面对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在处理这些相似的问题时,不同领域有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相互借鉴。


3,多层次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思考问题的套路,不过这个套路也是分层次的,也就是多层次思维模型。

事实上,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有效策略,都可以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四个层次思考追问。对问题的解决策略理解的层次越深、维度越多,我们理解问题也就越深刻。其中哲学视角就是思维方式。(其中要学习人家的思维方式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人物传记,读历史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考问自己的做法”,只有回到当时的场景里,我们才能看到前人精妙的思维方式)

第一类—经验技巧型

从脚脖子上砍,擒贼先擒王(例子)

小样本启发式总结(特点)


第二类 方法流程型

SWOT分析、PEST分析、增长AARRR(例子)

大样本经验流程化(特点)

第三类 学科原理型

数学、心理学(锚定)、系统动力等(例子)

科学方法验证原理(特点)


第四类 哲学视角型(思维方式)

熵增思维、演化思维、机械论思维

理性思辨,思维方式

这四类不同思维模型的特点各有不同。第一类,经验技巧型的策略往往源自个人有限的经验总结,而第二类方法流程型的思维模型往往来自更大样本的归纳提炼,第三类的学科原理型源于经过科学方法验证的规律,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型是人类理性思辨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四种思考深度没有绝对的高下好坏之分,而是有各自的使用场景。

再次强调一下,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比如,如果你是基层员工,日常实操性工作比较多,就需要多掌握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思维模型,这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很有帮助。

如果你是或者想要成为中层管理者,那么就应该在第二类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方面下功夫,同时了解一下重要工具的学科原理,这对具体方法的底层规律的理解有帮助。

如果你是公司高管或企业家或政府高层,那么对于第三类的学科原理和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就要投入更多精力。因为这些底层原理和不同视角的思维模型,对你把控宏观大局、看到全新解决思路非常重要。


—像不同领域的专家一样思考,越是相距甚远的两个学科,它们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思维方式往往差异就越大,也就越能丰富和完善我们的思维方式。

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关注“具体答案”,而学习更高级的阶段关注的是形成答案的思路,即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4,追问总结答案背后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

举个例子;

我分享一件自己经历的不起眼的小事给我的启发。几年前,我和一位老师一起出差。在出差时,我发现,这位老师和哪怕是第一次见面的新朋友,也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好像双方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这让我觉得很好奇。因为我要是和不熟的人坐在一起,很可能聊几句就没话说了,最后两个人之间的空气像要被撑破的气球,特别尴尬。

为什么这位老师似乎完全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呢?我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位老师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有一个不一样的做法:当彼此聊到快要无话可说的时候,这位老师就会开始提问。他会问:“原来您是××方面的专家,我正好有个疑问可以向您请教一下。”结果,对方一听到是自己很熟悉的话题,很自然地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突然意识到,这一招太高明了——通过问对方擅长领域的事情,一方面,请对方回答了自己关心的问题,让对方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让两人的话题持续展开,为找到新话题埋下伏笔,实在是一石二鸟的策略。

这位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我学到了一招:和陌生人聊天时,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可以向对方提问——这时,我们就获得了一个新的经验技巧型思维模型,姑且把它命名为“提问破冰法”。

如果我只是满足于此,那就只是在学“技巧”。我们还要用棱镜法进一步追问——这个答案更底层的原理是什么?

我顺着这个思路思考:

1. 从心理学原理角度来看

(1)人需要被尊重。向别人请教,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

(2)每个人都更在意自己。对方关注自己,我们也关注自己。可人人都只关心自己,大家就只能尬聊了。而切换到对方视角就打破了这种僵持,重建了关系。

2. 从系统科学原理解释

过去我觉得,如果聊天“无话可说”,自己就要想办法。而切换视角后,对问题所在的系统认识更大了,无话可说,其实是我、信息、对方三方面的关系。我不仅能从自己本身找解决方案,还能从对方、信息角度找解决方案。系统要素多了,解决问题的入手点也就多了。

这样,我们就用棱镜法把一个经验技巧型的思维模型深挖到了学科原理层。现在,我还继续追问,但是,要把关注点从答案的层面转到思考的过程——他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为什么我此前想不到?他思考问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我发现,过去我和人沟通没话题的时候,习惯用的思维方式是“我该说些什么?”而这位老师遇到这个问题时,他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别人可以说些什么?”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实可以总结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和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


6,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工作中快速进步的关键: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进度快的人往往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尤其是向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学习,加速自己的成长。

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别人工作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往往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呈现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把工作中别人甚至自己的“隐性知识”挖掘成帮助我们进步的有效策略。

而工作中,我们能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隐性知识变成可以学习的显性思维模型。

如果我们能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交流、合作中遇到有启发的地方,都以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过去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7,比较优势

用大白话讲,就是本来在某件事情上小王做得不如你好,但是当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时,把这件事交给小王,其实对你和小王都是好事。这时,小王就拥有了在这件事情上的比较优势

举个例子,小刘跑步特别快,按理说他去送快递肯定效率最高。但是,为什么小刘还愿意花钱请人送快递呢?就是因为他可以把送快递省下的时间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更划算。而没有小刘跑得快的人,也可以多赚一份快递费,双方都划算。


8,系统化思考

一般我们遇到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简单问题、局部复杂问题和全局复杂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思考方法便是线性推理、结构化思考、系统性思考。

1,对简单问题,有线性逻辑推理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其实关键并不在于逻辑推断能力,而是要区分“事实”和“假设”。我们常常混淆了哪些是事实、哪是假设,把自己内心的假设当成了事实。比如,今天开会时,有同事一直故意找你碴儿。你会觉得,同事找你碴儿这就是发生的“事实”。其实并非如此。事实是:开会时,同事对你提出的方案给出了不同的意见。而你对这个事实,自己内心加工成“对方在找碴儿”,这已经是一个假设了因此,我们只有区分了事实和假设,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分析。而基础的逻辑分析,是我们解决任何复杂问题必备的基本能力。

2,当问题更复杂时,仅仅是简单逻辑分析就不够了,还需要具备结构化思考的能力。所谓“结构化思考”,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用金字塔原理思考问题,即任何一个问题,可以分为3~7个子结论,每个子结论下又有3~7个子论据,以此类推,我们就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拆解成很多相对简单的小问题。这把大问题拆解成小结构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构化思考的方法。

3,因此,解决更复杂的全局性问题时,我们就需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三个关键思维:降维攻击、变换尺度与聚焦关键。

降维打击

要理解降维攻击,我们先要建立一个概念,那就是认知是有分层的。有的认知层次比较高,有的比较低。这种认知的不同分层,就决定了之后判断的质量。如果我们能拉升认知维度、比别人从更高层看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维打低维”。

如果我们想要升级认知,或者碾轧别人认知的时候,可以主动从更底层却更高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降维攻击,高维打低维。我们此前对思维模型的不同层次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认知层次的划分。

就引出降维攻击的关键:我们要对思考问题的逻辑进行分层,用更底层却更高维的维度分析。

就好比,在低维度的情况下,很难分类,但是将其映射到高维的话,就可以分类。这也就是低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高层次就容易处理。

变换尺度

有时候,我们觉得问题复杂,其实是因为我们太关注眼前的现象了,如果我们能够从眼前的、短期的尺度中跳出来,换一个尺度重新看问题,问题往往也会变简单。

可以是短期、中期、长期或者局部和全局尺度

特征时空尺度”是指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律和特征。

比如,在一百平方米的范围内,森林里的乔木数目可能表现为均匀分布,但是在一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来看,你就会发现新特征:在森林内,乔木很可能是聚集分布。

当我们有意识地用这样的不同尺度视角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看上去相距甚远的学科,有时在微观上看似乎完全不同,但在宏大的尺度上观察时,就会发现底层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样我们就能把在微观上看似无关的思维模型,在宏观尺度下联系,从而实现多元思维模型在不同尺度下的跨学科攻击,找到全新的解决思路

我分享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多尺度分析问题习惯的小技巧,那就是解释所有问题,都从三个不同尺度找原因:宏观尺度的长期原因、中观尺度的中期原因、微观尺度的眼前原因。

比如,为什么小明一直没有女朋友呢?从长期原因来看,是我国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找女友的竞争很激烈;中期原因是小明刚毕业处在事业打拼早期,无暇谈女朋友;眼前原因是小明是女生,不需要女朋友……哈哈,开玩笑。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任何一个问题用这三个不同角度思考时,往往会给我们新启发。

3,聚焦关键

有时候,我们觉得问题复杂,是因为我们太想解决遇到的每个问题了。其实,比起陷入问题的海洋里,我们更需要找到更关键的问题。所谓“关键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影响着其他所有的问题,一旦我们解决了关键问题,就能事半功倍,极大地简化问题。

绝大多数努力的影响是很小的,其实在看似复杂的人生问题里,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就能实现逆袭。有点类似于二八法则。

如果我们看不到大系统的关键要害,就会陷入各种具体问题的海洋。只有我们找到动态复杂系统中的少数关键问题,并聚焦寻找这些关键问题的有效策略,那么人生的选择就容易很多。

方法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凯利公式其实可以大幅简化,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准确的概率判断,也可以做出重要的选择,核心关键就是:“分析成本与收益的非线性不对称机会。”——带来巨大非线性结果的机会,这是我们要找的关键时刻。

总之,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些机会,是成本投入很有限,但是收益却有可能非线性地大幅增加,这样的机会自然就值得我们投入

我个人很喜欢把生活中的一次次选择,都看作一次次投资机会,我总会用非线性关键时刻的视角分析思考:这件事情未来有可能带来巨大的非线性收益吗?它有可能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吗?如果有这个可能性,投入的成本还很有限,我就会毫不犹豫提前下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思考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