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竹呓语:真相(20190202)

岩竹呓语:真相(20190202)

        引语: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加西亚•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

图片发自App


        由于好奇心驱使,人人都想了解生活的真相,于是乎搜集材料、现场勘察、约人访谈、归纳推理,弄得煞有介事,然后就有了关于生活真相的结果,有了这结果个的评说。似乎,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

        然而,事情远非这么简单。且不说历史上关于生活真相的考据莫衷一是,就是我们身边遇到的人和事儿,其真相也往往与我们的认识相去甚远,甚或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因为我们记住的东西只是生活中的极少一部分,绝大多数的生活场景和认识,都随着时过境迁而灰飞烟灭,成为永远打捞不上来的陈迹。就是我们记住的部分,也因我们认知的改变而赋予新的意义,失去了原始的情态与价值。

图片发自App

        再者,一旦我们借助语言讲述出来,它又失去了我们心中的意义,而成了语言本身所含有的意蕴。再细心的老太太的絮叨,也是在絮叨她认识的生活,而不是生活本身。且不说虚构的小说、多义的诗赋,就是报告文学也因其文学性而过滤了生活的真实,只是选取了与其想表达的意义相关的场景,拔高了正面人物,贬低了反面人物,可读性和教化性虽高,但已不是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语言的可贵,在于可以作为传达的工具,能够表情达意,能够沟通心灵,形成有意义的文化;语言的可恶,在于语词贫乏单调,总是挂一漏万,总是滤掉真实,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歧义。

        记忆中的“重现”不是复写,而是加工之后的“再现”。这种再现是讲述者按特定的逻辑思维去组织,按个性化的形象思维去描摹,其“产品”已经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生活本身的还原。本质上说,任何过往的生活场景和故事,都是一过性的,根本没有还原的可能。所以,一切讲述只是讲述者自己意义化了的讲述,是一种创生的东西,而不是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能也只能存在于感受者当下的感悟之中,而不是后来的叙述。

图片发自App

        关于真相非真的问题,大量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它造成了恩怨,酿就了情仇,留下了很多人世的遗憾。人类生就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动物,除了少数特别博爱的人之外,无不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为立足点,用自己的有色眼镜看待别人和世事。事实上,每个人的想法、情绪、行为、言语,都有其自身的特征,他所传达的东西只有他自己清楚,情绪不稳定时,他自己可能也不甚了了。对于另一个自身特征同样显著的人来说,相互的了解、理解,就存在诸多障碍。强以为理解者,只是自己观念与情绪下的理解,可能与别人的表现本身相去甚远乃至相左。误读、误解、误会之所以产生,盖因为同样作为主体的二者差异太大,无从心领神会。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感叹“人心隔肚皮”,才道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心声。

        真相之难求,犹如水中捞月。但人们求真相之心不死,总想任什么事儿都刨根问底,结果越求越难接近真相。唯一之途,是求同存异,大肚相容。如有幸,得一品性、情趣、心志相趋同的知己,则人生之至福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岩竹呓语:真相(20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