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项目化学习分析月亮意象——《延续文化血脉听课实录》

        每每上到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 这框内容时,许多老师普遍认为:难上,内容繁杂、抽象、不容易理解、理论性强、重难点难以落实等等,更缺乏实际运用和情感落实的有效载体,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自豪感无处落脚。传统的教法,老师要先讲一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再讲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最后来个测验,考考学生记住了没有,这种灌输式的学习对初三学生来说很常见,也很枯燥。难怪此内容会被2020年的省市两级优质课同时选中,由此来挑战选手们把握教材、处理教

材的能力。

        我在听完年青教师任老师的一堂参赛课后,感触颇多,一等奖的好成绩实至名归。整节课她由苏轼的《水调歌头》导入,用“月文化”设计了三个项目任务带领学生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 

        项目一“古时月”:积淀传统文化。事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从神话故事、经典诗词、文化饮食、文化习俗等角度,介绍独具中国特色的月文化,当“嫦娥奔月”、“吴刚折桂”、“中秋拜月”等神话故事再现时,当把中秋的月饼、习俗娓娓道来时,从中体现的不仅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有那一份骄傲和自豪感;老师再来一场应景的有关月文化的飞花令,当《关山月》、《静夜思》、《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等等脱口而出时,简直就是一场月文化的视听觉盛宴,古人创作吟诗,今人吟诵成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当出示南京博物馆制作文创产品六朝魔方,故宫博物馆自主研发并上线6款APP,任老师带领大家用平板电脑找到6款app之每日故宫,看到的是古代的精美工艺制作品,感受的是中华文化的创新力;当出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捐献疫情物资图,解读《绣袈裟衣缘》时,了解中外文化交流,感受中华文化的包容力,这个环节既有古人对着月亮吟诗寄托情感,更有现代人如何对待文化的态度。

        项目二“那时月”:熔铸革命文化。上这部分内容,任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从一轮“圆月”进入到“乌云遮蔽的弯月”,依然设计成一个学习任务,探究百年屈辱,是谁担起驱散乌云之重任?当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随着音乐响起时: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挖掘创作背景,描述红军长征画面、战争局面,重温长征第1场胜利的喜悦之情,感受英烈们不畏艰难险阻,为谋求民族独立冲锋陷阵。任老师运用多种手段带领孩子犹如经历了一次长征路,不同的学生对情感也有不同的表达,有的直接画了一轮驱散乌云的弯月,有的希望再饱含深情地朗读《忆秦娥.娄山关》,有学生在分享中说:“我感慨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也钦佩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下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缩影。我犹如置身其中并且与其共情的时候,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有学生自己概括:“在革命建设时期,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驱使中国人驱散阴霾,使得中华民族再次走向光明。”

        项目三“今时月”:植根伟大实践。第三轮圆出现,中华民族走上了万众瞩目的富强之路,毫无悬念,同学们一致选择了对月亮存在千古情怀的逐月之路。可对探月工程知道多少呢?大部分同学知晓“嫦娥号”,部分同学知道月球车“玉兔”,此时任老师带给大家的依然是有冲击力的任务。出示2007年至2012年嫦娥系列登月工程历年表,着重探究嫦娥4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的意义,观看嫦娥4号成功发射的视频,预测嫦娥5号的发射,此时同学们的分享越来越有思想和文化味了,有学生对“嫦娥”“玉兔”的命名谈了自己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此时任老师适时抛出一则有关“‘玉兔号’月球车是全球征名的结果”材料,同时以小组合作形式,也现场进行一场为嫦娥n号的月球车征名活动,再由全体同学做评委选出最喜欢的一个,说出理由。于是,“青莲号”满载着李白和华夏对月的追求;“玉兔3号”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也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折桂号”、“后羿号”、“奋进号”等等涌现出来,无论是全球还是全班征名过程,无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就是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创新文化的过程。

最后一曲《七律·到韶山》,激励同学们豪气万丈,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文化传播上的英雄人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项目化学习分析月亮意象——《延续文化血脉听课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