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大多数人所看不见——《看见》观后感

文|张七

“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这是多年前,陈虻曾考虑让柴静到央视工作而问的一个问题。

柴静回答,“我关心新闻里的人。”

听完,陈虻打量了柴静一会。留下三个字,“你来吧。”

就这样,柴静进了央视。而《看见》这本书,就是根据当时采访的人和事写出来的。

这些事,有我们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有我们不想知道但应该知道的事。还有我们不知道却最好知道的事。

因为这些事可能也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有我们了解了,才会更好的去对待事当中的人。

当中有一章是讲述2003年非典的事。柴静和她的伙伴,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到容易染病核心之地。

不是不怕,而是出于工作需要,和职业素养,不得不去报道。

这不禁让人想到这几年的疫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有许多医护人员,志愿者冲在一线。他们不怕吗,也怕。但他们不能退缩。惟愿疫情早点结束,让这些防疫前线的人,能早点回家,与家人团聚。

“双城的创伤”那一章,一个孩子自杀,引发的集体自杀。让我们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内心,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

倘若大人们能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学校里能开设理咨询心为这些孩子排解内心,或许悲剧不会发生。

事件已然发生,重要的是通过此事,通过柴静的报道,让人们看见这类事,也是为了避免往后再发生此事。

包括关于同性恋,和为了戒赌却被迫失足的女性等话题。都是让我们看见,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人需要理解,有人需要帮助。

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同性恋患者是大玮。他在接受采访时,竟选择不用保护措施,直面镜头。

深以为然,成为同性恋不是他的错,是基因的选择。他有权和大家一样,获得真爱,能和每个人一样,可以快乐的生活,而不是被人指指点点点。

家庭永远是一个值得被讨论的话题。一对夫妻,如果有一方对另一方进行了家暴,没有被制止,或加以惩罚。最终这个家庭很可能变得支零破碎。

尤其是被家暴多年的妇女,痛苦的不仅是他们,还有孩子。

书中提到的好几个被家暴的妇女,都是因为反抗后,失手杀了丈夫被判死刑或者无期。

这些人经历过怎样的非人折磨后,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我们不能想象。

柴静的报道,让我们看见这类家庭,于是才有更多关于家庭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妇女的柔弱,不能让他们的另一半得逞,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惩戒这些人。

书中还写了许多我们所不了解的报道及真相。当然也有写到这些年柴静与同事们的情感。里面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值得被看见的事。

我最喜欢的还是柴静对这些事所做出的评价与判断。可谓精准且犀利,发人深省。

最后想说,当你看见《看见》里所说的人和事,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那么请你做到理解,并不要妄加评判。

因为看见众生苦,方起怜悯心。大抵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大多数人所看不见——《看见》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