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头痛眩晕,饮食少思、痹证医案

曹某,男,26岁,工人。

患疟疾病十余日,隔日一潮。现疟疾已愈,唯头痛眩晕,饮食少思,心悬虚烦,肢体酸软无力,气息不续,多眠易醒,神情恍惚,小便赤涩。诊其脉虚大微数,舌质暗淡,苔厚黄滑,舌根苔黄微燥,面色紫暗,肤似垢尘。此暑伤元气,热滞营分也。法当清暑益气,用竹叶石膏汤加减

淡竹叶9g,生石膏24g,党参18g,生扁豆9g,厚朴6g,细香薷6g,麦冬12g,五味子3g,车前子12g,鲜荷叶半张,生甘草6g。服1剂病减轻,饮食增进。共服3剂,其病若失,精神如昔矣。

阴暑

闵某,男,27岁,农民。患者沉睡握拳,躯身大热,四肢微冷,头痛无汗,遍体拘急,百节烦疼。诊其脉两寸微数,关、尺沉伏;舌质暗红,苔白厚而腻。此因天气炎热,纳凉贪快,阻遏阳气所致,即所谓阴暑证也。问之,患者四五日前午时热躁难耐,大汗淋漓,遂在冷水管下冲洗数次,汗出随止,闷热不解。后请某中医开荆、防、苏、羌、柴、芩等味,服3剂,微汗出,热稍减,倦怠依旧。此症治宜芳香化湿,辛温解表。

方用香薷饮加减,香薷9g,厚朴9g,佩兰12g,甘菊花9g,黄芩、白扁豆各9g,川芎9g,菖蒲4.5g,苍术9g,木瓜6g,甘草3g,葱白(长约3寸,连须)3根,1剂,温服取微汗。

6月23日上午二诊。上药服后得汗,热减,头已不痛,唯饮食欠佳,脉转滑数,舌红苔少,津液不足。此外束之邪虽解,内伏之热未清也。更拟清热利湿法,用五苓散加减。处方:薏苡仁、茯苓、车前子各21g,淡竹叶9g,苍术6g,木瓜6g,麦冬9g,黄芩9g,甘草3g,厚朴6g,鲜荷叶半张,粳米一撮,2剂。

随访,上药服后,诸症悉除而愈。

暑月伤寒

肖某,男,37岁,农民。1977年7月16日晚浴冷露寐,入夜即觉头痛项强,发热无汗,恶寒喜暖,拒食,强食即吐。经治二医,服药罔效,后邀我诊。诊其脉紧实之象,两寸紧盛,舌质暗红,苔白滑腻,舌根苔黄微燥,高热(40℃)昏睡,渴而不欲饮,发病已6日,服药5剂,至今无汗,自呼头痛如暴,脊痛似裂。视前医所用之药乃“四黄”、板蓝根、玄参、麦冬等苦燥阴寒之味,亦有用香薷饮加荆、防、二活者,俱乏效验,致病日甚一日。细审脉症,详析前药,患者实为暑月伤寒之太阳未罢欲传阳明证也。法当辛温解表,开腠发汗,勿使邪传入里。

方用麻黄汤加减,麻黄6g,桂枝9g,白芍9g,葛根15g,甘草6g,生姜、白芷各9g,葱白(连须)3根,水煎温服,取微汗为度。

7月17日往视,方知入药即吐,1剂2服未能下腹,病无转机。乃令其将生姜加至15g,先以陈灶心土120g煎水,滤清煎药液令服,务使汗出。

7月18日再往视之,2剂头服又未纳入,2煎勉强服下,至半夜通身得汗,次晨即觉身轻,病去大半,饮食知味,能纳而不吐矣。为调理善后,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3剂。5天后往访,已下地干农活2日矣。


2022-06-23林氏医门学习第169期

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相结合,经方与时方接轨

-痹证医案

王某,男,46 岁。

2010年6月7日初诊。

主诉:乏力五年余,加重两月。

病史:平素乏力,肢困身重,头项板滞僵硬,胸闷,喜深吸气,入睡难,打呼噜,醒后仍很疲倦,白天思睡。全身稍有怕冷怕风,吹冷空调不适,性欲减低,阴囊潮湿,少腹坠胀,口苦口腻,脾气尚可,大便一日一行,稍黏欠爽,夜尿1次,时溲黄,纳可。平时不易出汗。容易感冒,一年感冒二三十次,感冒则身重加重。

面色晦滞,舌偏淡,苔薄,有齿印与舌缨线。脉沉细弦。

处方一:生麻黄9g,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6枚,葛根 90g,4 剂。

处方二:制附子12g,白术12g,白芍9g,生姜3片,茯苓30g,苡仁15g,半夏30g,杏仁9g,蔻仁(后下)9g,川朴9g,乌药9g,滑石9g,竹叶9g,10剂。

2010年6月21日二诊:服一方后能出汗,面色转华,上症俱减。舌淡红略有齿印,脉细沉。

处方:守6月7日二方,改制附子15g,生姜3片,半夏25g;加葛根90g,桂枝9g,党参15g,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6g,14 剂。

2010年7月12日三诊:精神已振,面色转华,肢困身重大减,胸闷深吸气减少,白天不再思睡,口苦除,口腻减,阴囊潮湿减,少腹坠胀除,大便通畅,出汗正常。但吹空调仍不适,性欲不旺。这一月未感冒。舌淡红,稍有齿印,脉细沉。

处方:制附子20g,生姜2片,干姜9g,炙甘草3g(以上4 味先煎 20分钟),白术12g,白芍9g,茯苓 60g,苡仁30g半夏15g,杏仁9g,蔻仁(后下)9g,川朴9g,滑石15g,竹叶9g,党参15g,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6g,桂枝 9g,葛根90g,苍术6g,14 剂。

2010年7月26日四诊:有一天夜间受风,引起腰痛,余症尚安。舌淡红,略有齿印,脉沉细。

处方一:生麻黄9g,白术9g,桂枝8g,杏仁9g,甘草6g,1剂。

处方二:守7月12 日方,改制附子30g,生姜5片(方中前4味先煎 30分钟),6 剂。

2010年8 月2日五诊:病证减轻。舌有齿印,苔略剥,脉沉细。

处方:制附子30g,干姜9g,炙甘草6g(以上3味先煎30分钟),白术12g,白芍9g,茯苓 60g,苡仁30g,半夏 6g,杏仁9g,蔻仁(后下)9g,川朴9g,滑石15g,竹叶9g,党参15g,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6g,桂枝 9g,葛根 90g,生麻黄3g,麦冬9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 条,鸡血藤30g,皂角刺30g,7剂。

2010年8月16日六诊:因出差停药1周。近因吹空调,头项又略有板滞僵硬,腰酸,足心酸胀,有3天因应酬而喝酒。其余诸症均明显好转。舌胖偏淡紫,有齿印,脉沉细。

处方一:生麻黄9g,桂枝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6枚,甘草 3g,葛根 90g,威灵仙 30g,1 剂。

处方二:制附子30g,干姜9g,生姜3片,炙甘草6g(以上4味先煎30分钟),白术9g,白芍9g,茯苓9g,半夏15g,杏仁9g,蔻仁(后下)9g,川朴9g,滑石(包)15g,竹叶 9g,党参15g,桂枝9g,葛根90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 条,鸡血藤30g,6剂。

2010年8月23日七诊:服处方一而出汗,头颈板滞僵硬与腰酸大减。目前精神振,口略苦,口腻大减。舌根薄腻,有齿印,脉沉细。

处方:制附子30g,干姜9g,生姜3片,炙甘草6g(以上4味先煎30分钟),白术9g,白芍9g,茯苓9g,半夏15g,杏仁9g,蔻仁(后下)9g,川朴9g,滑石(包)15g,竹叶9g,党参15g,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5g,桂枝9g,葛根90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条,鸡血藤30g,龙胆草6g,柴胡 6g,黄芩 6g,7 剂。

2010年9月2日八诊:病证已明显缓解,但吹空调后腰部不适又起,不过症状较轻。过去阴雨天很易感冒,最近虽天气阴沉但很久未感冒。口略苦略腻。舌根略腻,有齿印,脉沉细。

处方:制附子30g,干姜9g,生姜3片,炙甘草6g(以上4 味先煎 30分钟),白术 9g,白芍 9g,茯苓 9g,半夏 9g,杏仁9g,蔻仁(后下)9g,川朴9g,滑石(包)15g,竹叶9g,党参15g,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5g,桂枝9g,葛根90g,全蝎粉(吞服)3g,蜈蚣粉(吞服)3条,鸡血藤30g,龙胆草6g,柴胡 6g,黄芩 6g,杜仲 30g,桑寄生 30g,7 剂。

2010年9月9日九诊:诸症均安。舌苔薄白,略剥,有齿印,脉沉细。

处方:制附子15g,干姜6g,炙甘草6g(以上3味先煎15分钟),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5g,白术9g,白芍9g,茯苓9g,半夏6g,杏仁9g,蔻仁(后下)6g,川朴9g,竹叶9g,党参15g,桂枝6g,葛根90g,鸡血藤30g,杜仲30g,桑寄生30g,牛膝 30g,7剂。

按语:本案患者,给他下个西医诊断不容易;给他下个中医诊断也不容易。

勉强给他安个痹证诊断吧,这大体应该是对的。

实际上,现在所谓中医诊断,其实是在效仿西医。可是,“病症”多半是“症状”,这怎么能算是诊断的?比如,咳嗽算是诊断吗?

老百姓都知道啊,需要你医生给他下这个诊断吗?真正的诊断,应该是病,应该是病机。

但前者非中医所长,故重点应在病机。本案之所以我看痹证这个诊断大体还能安上,也是从其病机考虑的。

林佩琴《类证治裁》云:“诸痹,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之阴也……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

痹。”

故正气为内因,风寒湿为外因,扶正与驱除风寒湿邪为治痹大法。

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患者一年感冒达二三十次,外邪易感,必由于体内阳气不振,故常常乏力,怕冷怕风,吹冷空调不适,性欲减低,舌质偏淡,边有齿印。风寒湿久羁体内,故肢困身重,头项板滞僵硬,胸闷。

阴囊潮湿,口苦口腻,大便黏而欠爽。

因其不易出汗,腠理闭塞,故先拟从发汗而宣通气血,驱散风寒,首用葛根汤。

第二步,扶正温阳而化其水湿之邪,拟直武汤合三仁汤,经方与时方接轨。服药后气血调畅,腠理初开,故面色好转,症状减轻。二诊以后复加入党参、人参,增大附子剂量,加强益气温阳效力,病情得以进一步改善。

但因夏季,尤其是当今社会,更易着凉。何以如此?一方面是人们贪凉,另一方面电扇,特别是空调的普及,着凉的机会大大增加,所以现代人夏季很容易感寒着凉。

因此,患者在七八月,乃至九月初,三次受凉,头颈与腰部症状稍有反复,这也不难理解。好在,病情虽反复而不重,且稍用发汗散寒之法,症情很快又获改善。

总之,经过温阳益气、祛风散寒、化湿乃至通络,且在治疗之初和治疗之中进行短期发汗,患者未再感冒,诸症缓解,治疗是成功的。

可惜患者后未再诊,我怀疑此后他还可能原病

再发,因为体质的改变洵非易事,需要较长时期的治疗,且需改变生活方式。

另外要说明的是,患者的舌象初虽不腻,但有肢困身重、阴囊潮湿、大便黏腻等症,特别是有口腻这一特征性症状,并有舌缨线,当判为湿。随着发散、温阳、利湿,湿之表现逐渐改善,可是却出现了剥苔(但剥的范围极小),说明过犹不及,但调整药物剂量后便又消失了。

说明方药乃至方药剂量与病情的契合是非常重要的,每次复诊医生都有必要认真察看病情随

证改方(或不改方),而患者也应该及时复诊。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6-24头痛眩晕,饮食少思、痹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