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让学生的思考看得见

刘邦奇(2016)指出所谓“智慧课堂”,是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打造智能高效、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定义,如何对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与成效进行全方位、全程化分析与评价,以便教师准确、及时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通过适当的学习反馈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人化与个性化发展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与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最大功用在于教师可以实时获取全面性的课堂活动数据,智慧课堂的即时反馈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解决方案。包括按键回答提问、输入文字表达想法、绘制图形与编写作业等,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汇总比较分析,教师能对学生所表现的学情立即采取有效策略来应对,使学生能在一堂课中间做到自学和群学的学习状态,在每一个学习基础上更进一步思考与厘清概念,取得真正、可持久的学习效果。由此我思考并实践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特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变革的有效途径,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生为本的智慧课堂的学习方式上的变革。

布鲁纳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发现式学习,强调学习过程,认为学生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何时,以何种步调给予学生矫正性反馈,而使得矫正性反馈有效,必须用一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表现。布鲁纳认为的反馈是学生发现问题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过程,学生一旦发现错误而自行更正之后,所产生的反馈作用远比外在的奖励更有价值。


二次作答数据

在《分式方程》的公开课中,我利用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得到了探究1中该方程去分母之后化为整式方程的解x=4。

提问:“x=4是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因为在此之前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都是解得未知数的值就是原方程的解。这时候听到学生反应有两种回答的声音“是”,“不是”。于是利用IRS反馈器全班作答得到第一次统计数据,约有30%的学生觉得是,70%的学生觉得“不是”。这时我让他们全班各小组讨论30秒,发现他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以课堂互动触发并深化学生思考》一文中说到: “由于全班的答案之前出现分歧,很容易让每一个人发现别人和自己想法上的不同(产生认知失衡),这一段认知冲突的过程会使学生进行概念性的调整”。果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二次作答后的结果如图所示,从中可以清楚得看到有些同学的想法在讨论过程中改变了,认为“是”的同学人数减少,数据还显示有11个同学改变了答案,于是我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同学回答改变的理由:“因为X=4代入原方程,原方程的分母变成0,原分式方程就没有意义了。”

反思:我看到二次作答后,认为“是”的同学全班55个人只剩下4个,也就是全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掌握了,经过改变答案的同学较清楚的讲解,应该剩余的几个同学也就没什么问题了,就没再进行三次作答。

在此教学过程中,我利用问题制造学生个人的认知同化与冲突,利用IRS反馈器显示数据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不再是我直接讲出答案,讲解理由,而是寻找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组内对话,控制对话次数,让学生在认知性冲突和同化过程中不断调适,我想应该比起教师单纯的讲授,学生以自己发现习得的知识应该印象更深效果更好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让学生的思考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