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微软打趴下的公司们( Sun、Novell、网景、Real Networks)-《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一、Sun


1、诞生

1982年2月24日,几位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维诺德·柯斯拉、安迪·贝托尔斯海姆和史考特·麦克里尼创立了太阳计算机系统(Sun Microsystems)。此名称其实是斯坦福大学校园网(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字母缩写。

从斯坦福大学孵化出的高科技公司首推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它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直接与中国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计算机公司。

sun 公司主要产品有:

(1)硬件: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机(Mini Computer)

(2)软件:硬件搭载的 Solaris(一种 Unix)操作系统和风靡世界的 Java 程序语言

2、 关于 Java

当互联网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同计算机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需求就产生了。这时,需要一种跨不同硬件和不同操作系统的新型平台(Platform),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机交流。一九九五年五月太阳公司发表了 Java 高级程序语言,由于它不需要和硬件相关的编译器,正好适合这个需求。(注释:大多数高级语言的程序在运行前需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进行编译,然后才能运行。Java 的程序不需要编译,而是在运行时边解释边运行。这样 Java 的程序就不受计算平台限制,在互联网兴起后,特别适合在互联网。上编程。)可以说 Java 诞生的时机非常好,它给太阳公司提供了一个取代操作系统公司(主要是微软)主导计算机领域的可能性。

3、与微软的竞争

太阳和微软之争,其实就是企业级的操作系统之争。对太阳来讲,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它在 Unix上的技术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太阳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机争霸战中的苹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是它缺乏应用软件。太阳的 Star Office 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没有其它象样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软只做软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统(WindowsNT),数据库 SQL Server 和办公软件(Ofice)等少数但同时是至关重要的软件。这三种软件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

最后 sun 失败的原因大致有几点:

(1)轻视微软

十年前,Unix 操作系统在企业级用户中的优势如此巨大,连微软都不得不开发一个自己的 Unix(十六位微机上的 Lenix)。当 Unix 的工作站公司和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世界出现时,它们需要一个领袖和微软竞争,而太阳公司是最佳选择。太阳公司的正确做法是联合、兼并和扶助大大小小的 Unix 软硬件公司,同时开源 Solaris,而不是打压其他 Unix 公司。

况且太阳公司它的操作系统 Solaris 在技术上比 Windows NT 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太阳公司当年带头在 Unix 阵营里窝里斗,根本没有把精力转到和微软的竞争上,而是放在了跟 HP、DEC 等服务器公司市场争夺之上

之后就发生了,基于 Windows 的服务器市场的销售额超过了 Unix 的销售额(177 亿美元对 175 亿美元),而且这个趋势至今没有逆转。

事实证明,微软虽然是 IT 史上最可怕的对手,但是并非无懈可击。历史上甲骨文(Oracle)、Intuit (TurboTax)、Adobe 和 Yahoo 以及今天的 Google 都在自己的领域打败了微软。微软虽然有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但是,它的产品在技术上很少领先于竞争对手,它更多的是靠商业优势取胜。上述公司看到了它们和微软竞争的关键所在,利用技术优势固守自己的领域,不给微软可乘之机。

(2)人才体制与效率

马可尼里有心打造一个跨平台的系统控制企业级的网络,但是太阳公司从上到下的执行力不足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马可尼里绝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天才。在马可尼里领导下的太阳公司效率之低在硅谷公司中是有了名的。太阳公司不缺乏英才,但是它平庸而大锅饭式的管理实际上是在进行劣胜优汰。太阳公司很多人离开后都比在太阳干得出色得多,其中包括 Google 的 CEO 施密特和 Juniper 的共同创始人 BjornLiencres 以及 Google 早期很多资深的工程师。在太阳公司担任过副总裁的 Google 前副第一总裁罗森:韦恩讲,在人才竞争中最厉害的一招是从对手那里挖到好的人,而同时必须让它把那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全留下来

(3)研发转化为利润不行

马可尼里非常重视研发,太阳公司先后开发出 Sparc 系列处理器和工作站、Solaris 操作系统,这些产品为太阳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是太阳公司最有意义的发明是至今没有给太阳公司带来什么经济效益的 Java 程序语言。太阳公司第三个遗憾之处就是没有能将 Java 间接地转化成利润。

4、遗产

太阳公司不乏能人,它不仅为 Google 培养了 CEO 埃里克 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总裁韦恩 罗森(Wayne Rosen),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 Google 工程部的基础。

5、结局

在太阳公司,至少有两个人从中吸取了教训,就是后来成为 Google CEO 的施密特太阳现在的 CEO 强纳森施瓦茨(Jonathon Schwartz)。施密特当时是太阳公司主管软件的副总裁,他从太阳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反摩尔定理,我们已经介绍过。施密特认识到依靠硬件的利润是不断下降的,而 IT 服务业的利润则是恒定的(并随着通货膨胀而略有增加)。如果说施密特是理论家,施瓦茨则是实践家,后者着手太阳公司从硬件制造商到 IT 服务的转型。遗憾的是,当时马可尼里领导的太阳公司没有看到、也很难看到这一点。

2009年4月20日,甲骨文公司宣布以每股9.50美元,总额74亿美金收购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

二、Novell

1、背景

早期的 VAX 或者 HP 小型机系统基本上是下图的架构:

而由于微机最初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资源共享,网络功能是零

但是,1979年,施乐公司举世闻名的帕洛阿图实验室(Xerox PARC)的几个发明了以太网(Ethermet)的科学家创办了 3Com 公司,开发出以太网的适配器(Adaptor),俗称网卡

3Com 公司的以太网服务器和适配器弥补了微机的这个不足,解决了微机的联网问题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微机局域网(PCLAN)系统:

它的好处是:

(1)集中管理 变成了 分散管理

(2)每台微机计算独立(以前的终端只能输入输出,并不是独立的计算机)

(3)文件可以私有(以前的终端只能输入输出,并不是独立的计算机)

(4)容灾好,主网络服务器挂了,其他的还能使用。(以前的终端只能输入输出,并不是独立的计算机)

所以,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微机局域网代替小型机系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网络操作系统

其实,微机局域网中最关键的技术是网络操作系统。在这方面也需要一个类似微软的公司来统治它,Novell 公司便应运而生了。

Novell 公司也是诞生于 1979 年。但是它成为网络公司并且改名为 Novell 是 1983 年的事,这时,3 COM 已经是局域网方面的大哥大了。Novell 公司进入网络领域后目标一直很明确一一专攻操作系统。如果说 3 COM 在微机局域网领域的地位有点像苹果在微机领域中的地位,那么可以把 Novell 对应于微软。

3、与微软的竞争

其实早期Novell和微软之间的共同利益甚至大于它们的矛盾。在当时,一个企业在安装网络时有两个主要选择,基于各个版本的UNIX和TCP/IP协议的局域网,或者基于Novell的NOS的局域网。前者在用户看来是UNIX,后者 是 DOS。虽然 Novell 采用的是 DRDOS,但是用户使用起来和微软的 MSDOS-模一样,对程序开发者来讲也是一样。Novell 无疑是在帮助微软和 UNIX 争夺企业级的市场。

但从 1995 年起,微软和 Novell 之争起了质的变化。微软一年前推出的 Windows NT 对 Novell 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了。用户已经从 DOS 转向了 Windows,Novel1 的操作系统对微软的 Windows NT 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很难想象一个局域网在其网络服务器上安装 Novel1 的操作系统,同时在联网的微机上使用 Windows。显然从服务器到微机一律采用微软的 Windows 是更好的办法,这时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微软倾斜,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1995 年以后,Novell 仍然不断在提升自己的产品,并且在技术上做得很好。它的网络操作系统支持所有主要的计算机(运行 Windows 的 PC、UNIX 工作站和苹果的 PC 以及 IBM 的大型机)

但是这些特色都无法抵消微软在微机操作系统上的优势。事实上,没有多少企业需要将五花八门的计算机连起来,因为大部分企业在建立自己网络时都会有一个规划。

与其它和微软竞争的失败者相比,Novell 在和微软的竞争中几乎没有犯错误。

但是Novell还是最终在竞争中,黯然出局。

三、网景


1、诞生

九十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急需个通用的网络浏览器,1994 年安德森克拉克成立了网景公司并于同年推出了图形界面的网络浏览器“网景浏览器“软件。“网景浏览器”一推出就大受欢迎,不到一年就卖出几百万份。1995 年,仅成立了一年的网景公司就挂牌上市了。

2、跟微软的战争

微软之所以得以控制整个微机行业,在于它控制了人们使用计算机时无法绕过的接口——操作系统。现在,网景的浏览器控制了人们通向互联网的接口,这意味着如果微软不能将它夺回来,将来在互联网上就会受制于人。

很快,微软的 IE 浏览器就问世了,但是功能上远不如网景。盖茨动用了他的杀招一和 Windows 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

由于在技术上和网景公司的 Netscape 差距太大,IE1.0 和 2.0 在市场上对网景的威胁还不是太明显。但是正的成长率实际已经超过 Netscape 了。

1997 年是个转折年。那年十月,微软发布了性能稳定的 IE4.0。 从此网景浏览器的市占比越来越低,最终退出竞争。

反思下,其实网景公司有如下几种反击微软的方法:

(1)网景公司在它的浏览器畅销到网络用户时,没有居安思危,它没有注意去控制互联网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失去了保护自己和反击微软的可能性。本来它最有可能成为雅虎。网景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卖软件上,没有意识到雅虎的价值,便为雅虎提供了服务器,却没有去高价收购它(或者自己搞一个)网景公司甚至没有意识到当初它自己浏览器缺省的启动页面设置的价值,轻易就把它给了 Yahoo,以至于用户一开机就知道 Yahoo,轻易养大了后者。

(2) 联合 PC 制造厂商预装 Netscape。这一商业手段的可行性后来已经被 Google 和雅虎证明了。一年前,微软在新的 IE 中将 MSN 的搜索设定为缺省搜索引擎,试图在再次利用捆绑的优势挤垮雅虎和 Google。但是,雅虎和 Google 防到了微软这招,分别在世界前两大微机厂商惠普和戴尔的电脑出厂前预装了自己的搜索工具条,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微软捆绑搜索的影响

3、结局

网景公司后来被美国在线(AOL)收购,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了。

但是它成为了 Google 的老师,而它的这个学生避免了重蹈覆辙。从这一点讲,网景公司也是薪尽火传了。

4、遗产

(1)Netscape发明了JavaScript ,这是网页的客户端脚本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2)该公司还开发用于保护在线通信安全的SSL而闻名,在其继任者TLS取代之前被广泛使用的协议。

四、Real Networks


1、mp3 格式诞生

MP3 是当今在互联网上传播音乐的最通用的媒体格式。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述到 1979 年 AT&T 贝尔实验室搞的一些语音压缩算法。到了 1991 年,德国弗劳恩霍夫(Fraunhofer)应用研究所和 AT&T 贝尔实验室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将高保真激光唱盘质量的音乐做成有损失压缩的音频压缩标准 Audio Iayer3, 简称 MP3。采用 MP3 数据格式的音乐质量比激光唱盘的质量要差一些,但是数据文件大小小了一个数量级。在互联网兴起以前,这种音频压缩方法并没有广泛应用。1995 年,弗劳恩霍夫基于 MP3 格式推出了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下运行的世界上第一个 MP3 播放器 WinPlay3。当互联网兴起后,大家发现音乐经过压缩后,在互联网上传播成为可能。在 MP3 以后,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原理相同的音频文件压缩方法。

2、 Real Networks 诞生

1995 年,微软的一位高管罗伯特格雷斯从微软出来,创办了 Real Networks 公司。

公司的业务有两方面:

(1)开发为互联网服务的通用音频和视频播放器RealPlayer

该播放器有三点优势:

A、是跨平台的,能支持所有现有的音频和视频压缩格式。

B、并且做到一边下载,一边播放(而不是下载完了再播放)。

C、它还可以根据网路速度的快慢调整音频和视频质量(网路越快,质量越高)。

(2)为媒体公司,比如 NBC 提供将节目放到互联网上的服务(收费)。

3、 日渐衰落

(1)跟微软

和微软的 IE 对抗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一样,Media Player 也是随 Windows 操作系统免费提供的播放器。很快,微软的 Media Player 就超过了 RealPlayer。

其实,Real Networks 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抵御微软的竞争,就是走后来苹果 iPod 的道路,推出自己的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也许是因为 Real Networks 源于微软,不知不觉地采用了卖软件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下面会提到的。

(2)跟 Youtube

YouTube 的免费服务对 Real Networks 的付费订阅冲击很大。

(3)移动设备的冲击

至于听歌,大家还是习惯将音乐下载到自己的 iPodiPhone 等移动设备上听,而不是通过互联网整天连到 Real Networks 的服务器上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被微软打趴下的公司们( Sun、Novell、网景、Real Networks)-《浪潮之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