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考研or陪伴宝宝?我终于找到答案

2017年12月21日,我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彼时我三十岁,宝宝一岁八个月。

2018年2月4日初试成绩公布。总分272分:英语57分,整治51分,专业课一80分,专业课二94分。

这个成绩实在不算高,但是对于一个业八年,考前复习一个半月,每天三四个小时学习时长的大龄家长来说,算是意料之中。截至考试时,专业课只将背诵手册草草过一遍,政治只看了肖四前三套题一遍,英语看了一千来个单词外加一遍近五年真题。就这样。

那么问题来了:我今年要不要接着复习再战一回?

将这个问题升级一下高度,可以这样问:在宝宝幼龄期,该选择职场充电还是该陪伴宝宝成长?

可能有朋友会说,一定要兼顾自己的事业与家庭的经营,哪个都不能放弃。理论上该命题没有逻辑问题。但空谈无益,如果你经历过这个过程,你将会认识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才是真理。

准备考试的一个多月,因为工作比较忙,白天几乎是没有时间看书的,下班后的几个小时便如春雨般珍贵。那段时间虽短,却是分秒必争,精力的透支实实在在,睡眠不足使得工作应有的积极性都不能保持,更不必说兼顾孩子,那段时间根本见不到睡着之前的孩子。

设想一下,今年继续备战的话,晚上和周末能陪孩子的时间必然极少;被录取的话,将会是三年时间没有周末。这就意味着三年之内你将不能带着孩子去游乐园,去动物园,去博物馆,去看山花遍野,去看草长莺飞。所有设想过的,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画面将变得极为稀有。

想到这里,我想我差点犯了一个错误。我口口声声说着要给孩子陪伴和关爱,要给他最无私最强大的支撑,可是反观现在,我与我所嫌弃的上一代教育又有多大区别?

我们的父母一辈,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加有力的前进能量而埋头挣钱,懂得倾听孩子心声、陪伴孩子成长的只是少数。前两天还发生了一个热点,是“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究其原因,不能说全是父母的错,但父母对孩子这种极端性格的形成是有责任的。

所以我们总是一边抱怨父母不理解我们一边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孩子不一样的童年,要陪他成长,要耐心倾听,要支持鼓励…

想法是好的,至少说明我们的意识有了进步。但是新的时代特征又出现了: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焦虑感:我会不会被时代淘汰?我是不是该想想办法多挣点儿钱?我该怎样让自己保持竞争力?

我们在焦虑,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殚精竭虑未雨绸缪。那么该怎样使自己“升值”并保有竞争力?很多人选择不同。考取在职研究生便是一大途径。

据网上调查,现在的“在职读研家长”呈激增趋势,有全职妈妈,也有上班族父母。这本身并不是坏事,学知识总比被动消极混日子强太多。但半数以上的人读在职研并不是为了升级知识,只为了一纸文凭。

而我们放弃的幼儿陪伴时光却是一去不返的。有太多家长的宝宝都是幼儿,解决办法也无非是孩子姥姥姥爷或者爷爷奶奶照顾着。

有儿童教育学家对不同生长环境中的孩子做过调查,得出的结论便是:与父母缺位的孩子相比较,有父母陪伴成长的孩子,性格更倾向于开朗、坚韧、有包容心。我们常说“三岁看七岁,七岁看终生”,可见性格形成期对孩子的陪伴教育有多重要。等到孩子性格基本形成,再去慨叹孩子不服管教性格别扭,再去大力纠正,恐怕花费了时间精力,也未必能得偿所愿。

最后说说职场充电这个话题。其实这也很简单,怎样让自己在工作中不可代替,变得更有竞争力?答案永远是:将你的业务研究得更深更广,做得更出色。变得出色的路径,考研升级理论知识只是其一。知道自己心之所向,然后加强平日里相关业务的自主学习,不失为一种更长久更两全的方法。

所以,今年的备战,我放弃。但现在的放弃并不代表就此止步。如果我愿意,等孩子再大一点儿,有了自己的学习及休闲能力,便可以重新启程,权当作了结自己的一桩心愿。

其实这次参加考试也是有收获的,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只要想学习,什么年龄都不晚,随时可以进入战斗状态——我的学习能力一直在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职考研or陪伴宝宝?我终于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