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91天,9.4子绝四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91天

原文阅读: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讲解:

夫子绝无四种(我执):不主观臆测,不绝对断定,不固执拘泥,不唯我独是。

启发思考:

        这句话显然不是夫子的自我评价,而是学生们经过长期观察后,给老师做的一个描述性的评价。这是四种不太好的心态,是普通人几乎人人皆有,而孔子却绝对杜绝的:臆测心、期必心、固执心和自我心。

        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表达,大概就是说,在对人、事、物等的认知和态度上,人们普遍会有一些认知心理偏差。但是,弟子们认为孔子已经能够克服这些偏差,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一下:

        “意”,是臆测,指主观臆断。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看见,尤其是网络发达的今天。一件事情发生了,很多人并不知道真相,也不关注真相,只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情绪的部分就做出判断。而且,还不断地论证自己的解释,不肯接受无论它多么“明明白白”的,但是不符合自己臆断的事实。

        这个臆测心,用在社会事件吐槽上也就罢了。若在日常待人接物时,还不了解时就臆断认定别人是什么人,或臆断某些事是怎么回事,这种“贴标签”或固守“刻板印象”的认知心理,容易导致以偏概全等非理性思维方式。

        “必”,是期必,是自己事先认定事情一定会是怎样的,就觉得事情应该就是这样的。如果事情不符合我的期待,没达到我的预期,就愤懑不平、不能接受。

        这样的期必心,可能在炒股票的时候是很典型的。买了哪只股票,就认为它一定会涨,而且一定会涨到多少。结果没达到预期,就接受不了。继续下注,不断加杠杆,期待要捞回来——结果就跳楼了。

        有期必心的人,是不能接受失败的人,不认输的很多情况是输不起。说谁不认输,他还觉得挺自豪,挺正能量。但是能够接受不同、接受失败,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有的时候,期待是对他人的期待,特别对关系深厚的朋友的期待,认定对方会怎么样对待自己。但难免会事与愿违,对方如果无法按照自己的期待行事,就会失望、指责、怨天尤人。

        你可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对他人是零期望,对他人有感恩之心。朋友可以帮你,但你不能指望朋友。因为对他人零期望的话说,对方做任何一点点好事,都大于零,你都能感恩。你若期必,对他的期望是10,他只做到了9,那你也要骂他不够朋友了!多少朋友反目,家庭矛盾,都是来源于相互的期望过高。一方觉得,你对我太不好了;另一方觉得,你还要我怎样!都是有着期必心,相互给对方立了标准,相互反而都没法满意。

        “固”是固执心。这比期必更进了一步。期必是心态上不接受,固执则落实到行动上,非要按我的意愿来办不可。那地球能不能按我的意愿来转呢?当然不能。所以固执的人,别人只能对他就敬而远之了。如果能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界限,可能自然就会不固执于己见,也不固执于己所欲,在行为上也就能减少偏执,多些灵活性和包容度。

        “我”是自我心。老想着自己,只想着自己。很多人,尤其是在某个领域或某个阶段发展不错、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对,真理在握,以权威压人。佛学里有个词叫“我执”,是对自我假空的误执。所谓修行,就是要破除这种“我执”,跟“毋我”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这些心态是有偏误的,但人的任何情绪都必然有它合理的一面,才会历经这么多年的演化而被保留下来。任何一个所谓“思维偏误”,同时都是一个“思维快捷方式”。这种有一定偏误的“快思维”有助于我们应付生活中信息纷多杂乱的绝大多数场景。因此,尽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不过,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和反思并不是要抛弃情绪,更很难杜绝思维偏误,而是多一些觉知,尽量不被它们所控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91天,9.4子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