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里的人

前一段时间,同学群里的老卡推荐大家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他们已不再变老》,是彼得·杰克逊执导的,聚焦经历1914年至1918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些人的真实故事。片子看完后,大家一阵沉默,而后又开始唏嘘感叹,感叹的主要观点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到底是什么,而我们如今还能记得什么?

片子中,那些参加战斗的人们,在那里,经历了残酷的一战,他们奉献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甚至是生命,只为了当时的一腔热血。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场战争毫无意义。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虽已过去100年,但世界部分地区仍然战火纷飞。每场战争过去,我们或许只能记住那些战争的名场面,记住著名的战役,可是战争里的那些人呢?

战争,让原本互不相识、无冤无仇的人以性命相拼。到底这些士兵的内心会有怎样的创伤和心理变化呢?

作者路德维希 • 雷恩是职业作家,他也曾是军人。所以他希望通过战争中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那段残酷荒谬的历史,让读者体味、思索最真实的战争。这本《战争》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这本书是德军视角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更可以比《西线无战事》更洗练,更真实。


《战争》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路德维希 • 雷恩——一名五等兵,跟随大部队进军比利时和法国的经历。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一个个年轻人在身边倒下。但他一开始并没有对战争产生质疑,因为他与当时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都热爱自己的国家,渴望赢得战争。对雷恩来说,他的连队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没有时间为倒下的战友难过。之后,雷恩被提拔为中士,并再次受伤,在野战医院获得了一等兵铁十字勋章,但他内心深处开始抵触战争。1918年10月,雷恩回到前线,他发现所有人都对战争憎恨不已。不久后,一战结束了。

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遭刺杀,此后欧洲各国卷入战争,数千万士兵奔赴战场,而后以百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在如此残忍的战争中,人人都会自卫,面对枪林弹雨人人都会非常的恐惧和担心,深怕有那么一颗子弹打在自己的身上。是的,就像《战争》中写出的那般:

“晚上,其他人都在玩牌,我在害怕。有时我会在晚上独自出去;有时我非常风趣,给其他人讲故事,逗得他们笑弯了腰,我也跟着笑。可这只是无谓的挣扎。我喝得酩酊大醉,可这毫无帮助。

为什么我会这样害怕?难道我害怕死亡吗?不,不是特别害怕。或者害怕受伤?不,我几乎一点儿都不怕。或者害怕被俘?啊,我不会被俘虏的。这些我都不害怕,那究竟是什么呢?”

《战争》写了索姆河、马恩河、默兹河战役,但并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波澜壮阔,而更多是个人视角的叙述,没有热血,没有英雄,呈现的都是最常见的战场生态,看着战友接连死去,都没有时间悲伤:

“今天我们团损失了二十多个军官。”法比安说,声音很缥缈。

我抿了一口酒。这酒又涩又凉。

“珍珠也死了。”军士长说。

“他是您的朋友啊,雷恩。”法比安说。

而这些,就是战争的真相!

   “我从没想到,战争会是这个样子。人和人之间如此近,近得令人害怕,之所以害怕,是因为你抓不着他们。所有人都会被战争裹挟而去。”


自人类产生就伴随着各种战争,当今世界总有人以为战争带来了更大的利益,而坚持不懈的试图发动战争。“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用普通士兵的视角,告诉我们,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苦难最终的只能是广大的人民。所以,我们普通人的永远的期盼就是:青山绿水,旭日东升,长歌盛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争并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