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临近,又是一波打假,别管是外行看热闹还是内行看门道,总之是各有各的道。而在写作的圈子里,除去我们耳熟能详的“枪手”与“抄袭门”,还有一种假,也在悄然泛滥着,即我们行内俗称的“假奖”。
事情要从数天前说起。
三月的第一个星期里,一则“巴中少年XXX获国家级写作比赛总冠军”的新闻在朋友圈以及腾讯新闻上悄然走红,作为一个以文字谋生的文坛底层人士,我这辈子都没和“全国”这么有逼格的字眼扯上关系,因此下意识地敲开了百度,打算瞻仰一下总冠军的文章和风采。
总冠军是巴中籍大二学生,据报道称,他从160万个选手中突围,摘得全国总冠军的桂冠。
让我们先来看看160万分之一的作品长什么样:
……
后面的道道,比他的诗作要更精彩。
首先是这个奖,“全国自由写作大赛”,名字一听就有点搞,只听说过“自由搏击”,没听说过“自由写作”。
很多朋友可能不太清楚,写作第一要义就区分“文学体裁(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你办一个奖,小说和诗歌一块儿,一个20万字,一个20字,理论上都能去竞争“总冠军”,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边打起来,因为不同文体的主观要求是区别很大的,因此凡是国内正儿八经的文学比赛,一定是区分文学体裁的,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茅盾文学奖”,明文规定必须得“13万字以上”,必须得是长篇小说,不然回头你弄个八百字高考作文交上去,评委会能活活累死。
这么一看,“自由写作”这说法就站不住脚。
再查一下举办机构,就更有问题了,因为获奖证书上写的是“中国作家协会”。
但主办机构里面从“南边文化艺术馆”到“吉林省新诗学会校园诗歌教育委员会”再到“《雍州诗刊》杂志社、网上四川文化频道”,大佛小佛一大堆,唯独没有“中国作家协会”这尊真佛。
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作家协会”跟一般的文学协会不是一个性质,说得难听点就是个“衙门”,而既然是“衙门”,就得有自己的章程,不是说某个人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参加了一个什么活动,这个活动就可以挂“作协”的名头,证书上如果想写“中国作家协会”,那必须要经过作协的官方认证。
但如果我们打开“中国作家协会”的官网,会发现压根没有“全国自由写作大赛”的公告。
换句话说,这个“总冠军”大概率是某个人(参赛者本人)或者某一批人(X边文化艺术馆等主办机构)的自娱自乐,严重一点说,这事已经涉及到违法和造假了。
本着生命不息,八卦不止的想法,咱们再去看一下参赛者手里拿着的“证书”和“奖杯”。
奖杯就不说什么了,比着某宝搜一下,十块二十块的同款比比皆是,当然这不是重点,毕竟CBA联赛都敢拿着果盘当MVP奖杯,也算是“中国特色”了。
真要是中国作协160万人的比赛,不至于奖杯整个40不到的淘宝款吧~
不过证书就有点辣眼睛了,烫金的字上,“中国作家协会”的印章居然是“行书”字体。
我不禁缓缓打出一个问号,请问这奖是王羲之评出来的吗?中国的钢印全都是一水儿的宋体字,您这摆明了是假印呀,居然还给了个特写,也真是盖了帽了我的老baby。
但如果仅仅把这件事看作是某些机构盗用“中国作家协会”的名头来诈骗,那真的是“图样图森破(太傻太年轻)”,事情层层叠叠,还远不止这么简单。
在对“大赛”本身的信息进行搜查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发现,这个可能具有“假赛”和“假证”性质的“全国青年自由写作大赛”,早在去年五月份就已经截止。
那获得总冠军这哥们儿就很神仙了,吃那啥都赶不上热乎的。
总结一下就是,处于某些“恰烂钱”的目的,一些机构(无论是否为真),搞了这么一个“全国自由写作大赛”,满足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的追求,让后者可以拿着证书和奖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一把,学生可以本校混个“优等生”的奖项,而打工人则可以借此在单位里混个职称。
民不告官不纠,大家各取所需,构成了一个完美而看似“无伤大雅”的利益链闭环。
而在新闻中获得“总冠军”的这位小兄弟就有点悲催,没赶上“末班车”,不过不要紧,条条大道通“作协”嘛,骑驴找骡子,反正都不是马,自己弄了奖杯和证书,也在媒体和学校里秀了一回,效果指不定比正儿八经的“大赛”效果还好,毕竟前者是批发,后者是零售。
写作大赛,就此和黑色幽默画上了等号。
关于此次事件的「三问」:
一问作者:是参赛得奖还是杜撰臆造?
二问主办方(如果有的话):挪用中国作协公章是否构成犯罪?
三问参与报道的媒体:对曹 X X 的报道是否有最基本的事实核查?
02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远不是个别人或个别机构的虚荣心在作祟,而已经泛滥成为了一种常态,伴随着各类层出不穷的“抄袭门”和“枪手事件”,逐渐腐蚀着这个社会的文学土壤。
前有“红袖添香”签约作家Hera,被大学同学冒充顶替(点击阅读),冒充者借着“作家身份”,保研获奖,名利双收长达七年之久;后有所谓的“世界XX文学作家协会”,以700元一张的价格大肆“批发”获奖证书和“作假证”(点击阅读),参赛者如过江之鲫,几十场参赛上千人的大赛场场爆满,小说诗歌来者不拒。
文学的世界里,远比许多文学作品本身来的更为“魔幻现实主义”,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但现在,作品的“鸡蛋”似乎在公众视线里变得模糊起来,人们开始疯狂地追逐那只母鸡,哪怕是做过绝育手术的。
有人说,文坛是一个不远不近的江湖,但现在,它正在被钞票与虚荣切割的支离破碎”。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二十年前的“写作大赛”还远不是这份光景,在我们所熟知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涌现出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系列可以被称之为作家的参赛者,在之后的十数年间,赞誉也好,但无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我们嗤之以鼻的角落里,这些从写作比赛里走出的“80后”作家,撑起了一代人的文学诉求。
那么今天呢?
文学大赛,无论定位的人群如何,总应该留有一份最后的单纯,也许不必脱离现实而故作阳春白雪之状,但正像卢新宁于北大中文系演讲中所说的那样,“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不再相信,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
“作家证”能不能定性作家,这本身并不重要,但当作品都不能定性作家的时候,这才真的可怕;“写作大赛”的“中国作协”是行书还是楷书也不是很要紧,要紧的是社会开始缺乏对文学的认同感。
流量和资本在充斥着整个娱乐圈的同时,也不忘记在文学的世界里横行霸道一把,最后的结果,是那些好的作家和作品,在一摊死水里逐渐窒息。
即使是以我们耳熟能详的网络小说为例,已然极少能够出现进入文学领域且被值得探讨的作品,那些被改变为电视剧的大IP,多半是十年前杰作。
可现在,在这个套路化和小白文大行其道的环境里,我们正在丧失掉一个时代的文学梦。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国自由写作大赛”并不是一个个例或少数人自娱自乐的闹剧,而是一种早已被大众默许的社会现象,一条连接流量和成名的“终南捷径”,码字太慢,节奏太快,有时竟让我们完全喘不上气来。
没成名的,不再怀揣梦想雕琢文字,而是寄希望于一个个真实或虚假的“写作比赛”,或者埋头于某个资本原创文学网站做着一炮而红的美梦。
成了名的,也不在有“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心态,反而急于将流量变现,在鲜花和吹捧中,恰着资本的烂钱醉生梦死,甚至堂而皇之的坐在“写作比赛”的评委席上,挥斥方遒地点评着早已安排好的获奖者,并与后者亲切合影……
作者丨翟晨旭©️「投稿指南」原创首发
语文教师,文博刊物《陶泉文苑》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