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只要在理

图片发自App

@文摘

1. 董桥诗意地说:“中年是一杯下午茶。”其实没那么浪漫,青春一去不复返,死亡的影子依稀就在前方。

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2.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基础)、情感(依靠)和精神(支柱)。

3.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4. 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5. 创造力需要三个条件:有一定的闲钱,有一定的闲人,还有一定的闲时间。

6. 让生命中总有一点儿闲。有更多的闲,是一个人与一个社会进步与健康的标志。

7. (情商)与人的合作,对社会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调控,经得起失败,经得起表扬,让自己走得稳,走得远,内心强大而不失趣味,永远对前方充满好奇……

8.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学会接受“平淡”这一生活现实,然后把平淡向幸福那儿靠。

你的收入与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有了感触不必立即表达,中间该有一段“追寻”的时间。

9. 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如果你真的过好今天,明天也还不错。

——所以,永远不必担心不确定的未来,因为你所担心的未必会真的成为现实。

10. 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你是创造者,还是跟随者?这往往决定了未来你的前进速度和能够到达的高度。

11. 好的工作,和好的恋爱、好的婚姻类似,可遇不可求,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12. 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13. “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没有被脆弱征服罢了。”

14. 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15. 每当音乐响起,世界就安静了。

音乐,比新闻更真实地纪录了时代。

16.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17.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你要相信时间能够稀释这一切。

18.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19. 三十岁之前要玩命地尝试和折腾,哪怕不考虑物质回报,经历很重要,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优势是什么。但是三十岁之后,就要开始选定目标要减法,打深井。三十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你要做一次抉择。

20. 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21.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这些文字里,似乎有着对医生这个职业更为深远的含义。

22. 归根到底,我们是要把志愿服务的行动,逐步演变为志愿服务的心。

@读后感

这本书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而类似于杂谈,有点像鸡汤,却又带有上了年纪的白岩松的那种有一定社会经历的前辈特色。

总体来说,这本书中并没有特别引起我共鸣或深刻响应的地方。书中白岩松谈了人生这个大话题,谈到了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他的最爱),谈到了新闻(他的本行),谈到阅读、体育、创造力和个人的竞争力等等,还谈到了国家、民族 。而其中我最想说的一点是他所谈到的志愿这个话题。

当今社会,“志愿”行动随处可见,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特别是对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环境而言,志愿活动是那么的普遍。记得我真正有“志愿”的意识是在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那时候,其实说到底也还不太清楚“志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是根据自己通过某些途径对大学生活已有的一些了解,觉得大学生应该不断实践、更多地尝试,而志愿活动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选择——这就是我对“志愿”最初的认知。

而现在,三年大学生活下来,我也确实坚持了自我最开始的认知,志愿时长累计大概有700-800个小时吧,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形式都体验了不少,而实际上我认为自己体验得还远远不够。对于自己的志愿经历,我最想说的是自己作为海珠区文化馆志愿者支中心助理,担任我们机构品牌志愿活动招募在广州各高校的志愿者招募活动主要负责人所接触到的种种现象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接触到很多的志愿者,并且从和他们的沟通中,了解他们做志愿的出发点。

无疑,很多人做志愿活动是有私心的。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每年都有综合测评这一项,并根据这一项的得分来评奖学金。其中,志愿活动的参与情况会直接影响综合测评中的德育评分,所占比例的多少由于不同学校、不同学院而有所不同了。另外,大学生入党或者某些学校对大学生四年的志愿实践也会有直接的志愿时要求。所以,这就决定了很多人来报名参加志愿活动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志愿时和志愿证明。由于我们的某一些活动还会有志愿补贴且工作相对轻松,不妨有个别志愿者还会奔着“既有志愿证明又有补贴,工作还轻松”的“双赢”心态来混日子的,这样就很气人了。

我觉得有些志愿者为了一些要求或者为了自己的某个目标而选择做志愿,这一点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但是,既然你选择了去做,能不能就负责任一点把志愿活动按照活动的要求做好、用心地去付出并给予人们所需要的帮助呢?

我一直认为,志愿活动最关键的一点是“用心”,并且要将心比心。首先,其实做志愿,我们最本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为他人、为我们的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在乎这些举动有多轰轰烈烈或者有多不同凡响,只要有意义、能对外在环境或人事物有所改善就是好的。即便与此同时你存在私心“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自我的什么”,这也还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其实说到底,做志愿无论如何都是一件“更利我”的行为。因为做志愿可以反馈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且不说物质层面的(志愿证明、志愿补贴或其他),在精神层面,我们更是满足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满足于奉献过后受助者对我们最真诚的感谢。所以,真心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能不计得失、义不容辞地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真诚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献出我们的微薄之力!

另外,看完白岩松的《白说》一书后,看了一些书评,其中不乏恶评指责说这确是一本胡说八道的书,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白说。看到这样的评论,往往不知该作感想。在我的认知里,现在越来越是会这样想,我们该如何去评价一本书?确切地说,是自己该如何去评价一本自己读过的书?这两句话是有区别的。每个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阅历不同,感受就会不一样。一本书的好坏不在乎大多数人阅读完它的感受和收获,而仅仅在于自己读后的感想和收获,如果书中有某些内容打动了你,或者引发了你的思考、共鸣,即便仅有一两点这样的内容,那这就是这本书对你的实际意义,那它就不是没有价值的。或许你还会觉得自己花了阅读一本书的时间才收获这么点太浪费时间,那么我觉得抵消时间价值的反馈是通过多读这一本书,你的阅读速度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又有了提升。而且每一本书,仅根据他人的评价就断定它的好坏和值不值得读,而自己不去翻看它,你又怎么能实际感受它的价值和精髓呢?这就是我对书本、对阅读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说》#只要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