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智人》笔记第八天-活人献祭的商朝

商朝的食物长期处于普遍匮乏的状态,这种大背景对那些可能被固定和强化的随机行为产生了一种定向筛选,凡是无法应对匮乏压力的随机行为,都将无法维持下去,而那些可以应对匮乏压力的行为,即便是残暴血腥的,也会被强化,比如活人祭祀,因为这种残酷的行为与匮乏的环境非常契合。不妨想象一下,商朝人烧死一个人之后,凑巧下雨了,干旱已久的田地得到滋润,那么商朝人就会像鸽子那样,把焚人和下雨这两件毫无关系的事建立起因果联系,逐渐形成迷信。

同时,活人祭祀多少会削减一些人口,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抓回来的俘虏,也就减少了粮食的消耗,人口的压力便会随之减弱,正好应对了粮食不足的困境,于是,这种残酷的行为可以通过匮乏环境的筛选,被随机降临的奖励不断地加强和固化。

  所以我认为,活人祭祀的本质,就是一种在匮乏环境中被筛选出来,进而又被随机出现的奖励事件固化和加强的迷信行为。

然而,到公元前11世纪左右,中国再一次迎来气候的转冷,与寒冷相伴的干燥也随之而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表示,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朝后期一些卜辞中,“烄”字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了起来。“烄”字在甲骨文里看起来就好像一个人被置于火焰上炙烤,其含义为焚人,是活人祭祀的一种,主要目的在于求雨,而商朝后期越来越多的焚人记录意味着当时气候已经整体转向干旱,焦虑的商朝人不断地将人烧死以祈求降雨,可以想象,寒冷和干旱给古代农业生产带来的威胁有多大。

粮食减产会造成食物的匮乏,食物匮乏会使得整个王朝人心涣散,军队后勤崩溃,同时,被饥饿逼入绝境的各地方国和诸侯也会铤而走险,试图挑战中央王朝的权威。在古代社会,饥饿和造反常常相伴相随,殷商军队在王朝末期四处镇压,然而,他们数百年来一直崇拜的鬼神终究要抛弃他们了。

就在商朝忙于应对各方战事之际,居住在陕西周原一代的周族认为时机已到,在周武王姬发的带领下,早已对殷商心怀不满的各路诸侯聚集起来,在牧野讨伐商军。由于主力部队尚在东南激战,无法及时回援,殷商末代君主纣王不得不将奴隶仓促地武装起来投入战场,以应对士气高昂且同样装备了先进战车的周朝联军,然而,商纣王忘记自己是如何对待那些奴隶的了,他忘了那些奴隶被斩首和肢解之前绝望的哭喊,忘了商朝人怎样虔诚地将奴隶们的血肉献祭给鬼神。周朝联军大兵压境之际,虚无缥缈的鬼神没有出来保佑残暴的殷商和同样残暴的纣王,那些被鬼神“吃肉喝血”的万千生灵又怎么会为殷商而战?

奴隶们临阵倒戈,殷商王朝灰飞烟灭,绝望之下的纣王站在高台之上,望着无尽的河山,将自己焚于熊熊烈火,就好像无数为了求雨而被“烄”的人牲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殷商君主成了这个王朝灭亡之前最后一个被献祭给神明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击的智人》笔记第八天-活人献祭的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