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东西,不能靠脑补

01

前几天跟一位“佛系企业”的领导小聊了一下,让我略有感触。之所以称之“佛系企业”,稍后说明。公司是做健康营养品的,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营养品提取粹炼,简单讲就好比“将人参制作成钙片”,新产品。


我们都知道,任何产品如果想售卖,获得收益,肯定是需要开拓市场,线上或线下推广的,尤其是这种大众产品,还是新产品。但这位领导给我讲述了另外一个新奇的营销方式。


“我们是一家拥有极强实力的公司,我们拥有上百人的团队,我们拥有极大的实验室和生产基地,我们为这款产品做了十余年的研发,我们这款产品一定深得用户喜爱,我们不需要宣传产品,只需要宣传企业理念,用企业理念先感化用户,他们自然会购买。”


这就是我为什么称之为“佛系企业”的原因。说真的,当时我对她的表述首先是诧异,然后不自觉的联想起了佛教传入中国时,众僧侣传播佛法及感化众生的场面。我当时并未做出任何反驳,甚至还尝试换位思考的去理解和思考她所讲的方式。但说实话,最后我放弃了。不说她的对与错,不说该方式能否成功,我以自己的职业角度和认知来分析这件事。


当初佛教传入中国,也是经历了极长的时间才成功的,况且当时生活条件极差,民众精神上需要神明寄托。而在现今社会和市场,要重行此事,恐怕难度不低,且企业理念和佛法相比,貌似根本不是一个层级。


还有就是,实力大,员工多,研发时间久,产品就一定受欢迎和大卖吗?貌似逻辑有些不通。如果你做的根本就不是用户所需要的,你研发100年,有几百名员工又有什么用呢?


或许,公司领导会说,肯定是用户所需要的啊。那么,你肯定的依据是什么?是自己脑补的,还是有专业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有多少人需要,是否能够盈利呢?我们可以发现,多数都是自行脑补。


“我的产品太棒了,一定大受欢迎;我们的广告文案写的太牛了,我的营销方案太棒了......”


为什么会这么自信呢?因为都开公司了,那肯定是对产品抱有极大的高评价的,无论好坏都得多高看几眼。且投入越多,对其评价越高,越深信不疑。何况我们多数人都比较善于勾画蓝图,完美想象。


给我印象最深刻一个案例是几年前见到的一个场景:两位年岁相加已过百的领导在畅想企业未来。


“我们将来先在上海建个几十万平的大型场馆,然后吸引世界各国核电相关的业务和活动都入驻到我们那里,周边弄成商业区,办公、吃住玩一条龙,到时我们都是集团经理和各国区域负责人......”


他们越讲越激动,能够清晰的看见唾沫在阳光照射的空气中肆意横飞。音调也在不断飙升,底气十足。讲到精彩之处还不忘手舞足蹈,拍桌助兴,我甚至仿佛看见了他们的荷尔蒙在迅速不断的增高。彼此吹捧的时候,整个人都飘飘悠悠的,感觉只要轻轻的一阵风就能将其吹起。仿佛一切就在眼前,构想马上实现。他们的对话持续很久,当我离开时,他们的声音还飘荡在100平米的场馆内...


02


我不反对畅想未来,不反对自信,但我反对盲目无知和自以为是。作为创业者或领导,就问你一句,凭什么?


用户凭什么就会按照你的预想行事?凭什么用户要买你的东西?请客观理性的回答。


很多企业领导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感觉自己的公司牛逼,自己产品就是好,市场前景就是好,用户一定会一拥而上进行购买”,但真实的市场反馈却是啪啪打脸。照理说应该悔改了吧,可是有些人为了逃避接受失误,不反思,而是找出各种理由给失误进行“合理化”解释,然后不断的错下去。


都说轻度抑郁可以使人趋于明智,更能实事求是,对于那些脱离理性的领导和员工如果能暂时抑郁一下,我想或许会更好些。


03


我们应理性的看待自己的产品和客户,自己的产品到底满足用户什么需求?用户到底需不需要?需求的程度有多强?自己的产品是否具有足够大的优势?这些都应研究透彻了。


李叫兽曾经讲过,营销人员不能创造事实,只能发现已存在的事实。你想创造需求,难度不小,所以不要用自己的产品给用户创造需求。李叫兽在讲文案的时候还曾提过,避免“自嗨”,不要完全以自己的视角和认知来表述,一定要考虑用户真实需求和感受。


所以,想盈利,一定要先找到用户痛点需求,然后利用产品或服务给出解决方案,且要保障有很多人愿意为此付费。


甚至我们完全可以“反理想化”的去想结果。我们只想最坏的结果,如果用户不喜欢我们的产品怎么办?用户不买怎么办?用户顾虑太多怎么办?然后去寻求解决方案。如果把所有坏的结果都过了一遍,并都能寻求出解决方案,那么,产品真正面向市场的时候,会相对更有保障,效果会更好。


在之前营销课程和一篇介绍ICO的文章中都见到了这样一张图,我觉得对于判断和优化一个产品或项目很有用,就是精益画布。按照这几个步骤,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就可以很好的做出判断和发现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卖东西,不能靠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