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致中和

              忆村口的大树

        当村长时,村口有棵大树,下部郁郁葱葱,上部枯枯戚戚。问村里的老人儿,说:被雷打过,以至如此。

        一棵遭天雷打过的树,一棵渡劫后融生死于一体的树,如此生机,如此坚毅,如此和谐。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不时仰视它、眺望它、环绕它。

        由它想到了《天龙八部》中独坐枯禅的枯荣大师,亦是半枯半荣的状态,其心境上已然达到心如止水、处变不惊、与世无争的地步,然而在大是大非上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尽是峥嵘的棱角。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先贤圣人的追求,祖国传统文化中讲做人的学问修养的中心,圣贤教育的核心,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也许就是:“中”。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岁月的磨砺,能带走多数人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青春、激情、纯粹、志气、梦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事物的枯寂也必然滋养了另一些事物的繁荣。局部的消亡固然不可避免,同时,局部的繁荣自然也生生不息;局部的消亡实现了扬弃,最终有了整体的繁荣昌盛。

        放大到万事万物整个内外环境上,其实大部分的事物都处于一个时枯时荣的临时状态,而能够半枯半荣、枯荣并存,则是中的状态、道的状态,是少数事物才能有的高级状态。

        而所谓的万丈深渊,是因为很多人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而所谓的前程似锦,是总有一些人会选择在荆棘间养花种竹、完善心性,选择坚守初心做真实的自己,选择等待、积蓄和超越。

        我们越是向往高处的天空,越是要把根扎向深深的地底。要想过好这珍贵的一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修行成一棵大树,深根固柢,能枯能荣,能屈能伸,和谐共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潜:致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