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与告别:读黑塞《悉达多》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鲍勃·迪伦


这周领读了黑塞的《悉达多》,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黑塞作品,说实话上来领读一本自己不熟悉的作家的书,我是诚惶诚恐的。但是既然入了“坑”,索性就地寻求宝藏吧。

读下来,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两个词:寻求与告别。它们又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寻求

悉达多公子生活优渥,身为贵族公子,却在某一天里突然不喜欢眼前的一切,内心失衡,因此告别熟悉,去陌生中寻求答案。

先去森林中追随老沙门苦修,再去见讲道的佛陀,再去体验人生苦乐种种,无论是和卡玛拉学习爱情,还是和富翁学习经商,抑或是后来面临纠结的亲子关系被迫放手,都是悉达多在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或者说一处圆融无碍的状态。

与悉达多同行的还有一人唤作果文达,这两位好伙伴对于答案的理解相当不同,因此寻求的方法也不同。

果文达的理解是,既然佛陀说的话我信服,那我追随他就行了;可是悉达多察觉到了佛陀讲法中的缝隙,他觉得讲出来的“结语”,丢掉了体验的过程,听者没有类似的体验,得到的只有教条。所以他的选择是,去体验未曾体验过的事,以红尘为师。

但是难得的是,虽然从经商中获得巨大财富,从情爱中获得欢娱,但悉达多在努力保持清醒的状态,尝试在自己追求的方向上再进一步。可是从羁绊中超脱出来,实在是一件难事。那种撕裂式的冲突,甚至使身负修行历程的悉达多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竟至要自沉河底。

这在黑塞的小说里,是一种隐喻。在向死的过程中,生被创造出来。追求到此还不是尽头,直到遇到船夫,一位向河流学习的人,悉达多才补上了最后一课。他的证悟之旅才有机会画上一个句号。按佛教的说法,悉达多的证悟是缘觉,而果文达的证悟是声闻。因为前者从体验和自然之道中学习,也就是从生命本身学习,后者则听道而悟。在书里,果文达最后悟道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悉达多点化了他。一手触悉达多额头,得见天地众生因果,于是一切义成。

这个寻求过程和我们的学习与成长之路何其相似。我们听了、看了再多成功者的故事与方法,虽然有用,说到底还是要自己专注于当下的事、手头的事,通过不断的doing,达至全新的being。

告别

告别是我们人生的常态。别人陪我们,我们陪别人,只能同行一段路。也不必太悲伤,因为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实相。就像黄蓉和郭靖说,如果华筝死了,我只许你哭一下,不哭无情,痛哭我介意。告别也是,虽然不舍得,但是及时用一种方式给它画上句号,继续往前走,才是正事。

悉达多先是告别父母家人,再告别沙门,再告别佛陀,再告别俗世体验,再告别自己的儿子,最后连老船夫都告别了,他才有机会成为船夫,也就是他自己。

按照佛教超脱的说法,实际上过去、现在、未来同是一体,悉达多、乔达摩和船夫俱皆一人。这算是因果链条吧。菩萨畏因,大抵原因在此。

既然超越了时间来看待事物,就自然会对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坦然。想通了这一点,算是我读本书的一大收获吧。

值得借鉴的佛家修行法门

从这本书延展一点,我们会看到佛陀讲的修行法门,其实就是苦集灭道。

这个结构非常好,是一种有力的思维。苦,是讲现状和问题;集是给出原因,在于贪婪爱欲;灭是给出方案,在于灭除贪婪爱欲;道是八正道,是灭除的具体方法。这个结构用来演讲和写作,思考与探讨问题的解,是不是很有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求与告别:读黑塞《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