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小时内必须要花掉 2 万元 ,你会选择怎么花掉?| 究竟怎么花钱更幸福?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被网友热议:如果两小时内必须要花掉 2 万元 ,你会选择怎么花掉?

之所以大家如此关注这个话题,是因为金钱,几乎是每个人都很难绕过的人生课题。

它有时让人捉襟见肘,有时让人意乱情迷,有时让人落落大方,有时让人行为失当。

而面对上面这道题,你会选择如何花这份钱呢?

是迅速清空购物车,用在平时一直没舍得买的心爱之物上 ;

或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体验生活 ;

还是干脆把钱全部存起来;

......

但是,不要认为能够快速花掉这2万块钱,就能带来同等且巨大的幸福感。

莫顿·米勒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钱去了哪里。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掌控自己;做金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过幸福的人生。

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几十倍,但居民的幸福感却没有显著提升。

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能够满足我们更多的需求,但我们却没有更加的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呢?

01

购买能否提升幸福感,取决于如何购买

许多心理学者认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收入和购买的增加与幸福感无关。

甚至有研究发现,过分地追求物质产品,可能会降低幸福感。

而购买能否提升幸福感,取决于如何购买

简而言之:用正确的花钱方式能够提升幸福感。

例如:

将金钱花在他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将获得更多快乐;

等值的金钱,购多件小物品比购一件大物品带来的快乐更加持久;

花钱去体验生活比单纯的花在物质产品上更能有效提升幸福感。

因此,不要认为迅速花掉这2万块钱,就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幸福感。

还记得那个“支付宝锦鲤女孩”信小呆吗?

抽中支付宝一个亿大奖的信小呆,回忆起中奖的那一刻:“大脑一片空白,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下半辈子不用愁了”。

于是她火速地辞掉了工作,潇洒地环游起了世界。

但是当她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却并不是因为暴富后的生活令人羡慕,却是因为她如今的境况过得并不好。

信小呆称这一亿大奖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的“陷阱”。

这些大奖多数都是一次性消费,而且需要一年内兑完,在享受免费奖品的同时,也要承担因为兑换奖品所花费的费用。

在兑奖过程中,她花光了20多万元的积蓄,还刷爆了信用卡。

不止财务出现危机,还因为承受不住旅行的强度,导致身体也出现问题,如今想回归职场也屡屡碰壁,甚至得了抑郁症。

就如曾经令人羡慕的的“锦鲤”信小呆一般,暴富并不一定会让人得到幸福。

因为取决于能否提升幸福感的因素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如何花钱。

那么,到底怎样花钱更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我们通过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来探讨怎么花钱才最幸福,让我们更合理地使用金钱,用同等的钱有效提升幸福感。

02

延迟消费体验能够带来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都把钱花在了两个地方:用于购买物质产品或用于购买体验产品

物质购买是指:为满足日常衣、食、住、行等有关生活物品和劳动资料方面的消费。 

体验购买是指:消费是一个过程,当消费结束时,留下来的是对过程的体验。

而大量研究证实体验购买比物质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等待体验消费比等待物质消费的过程更让人充满期待与憧憬,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情绪与行为,以及更少的焦躁与不耐烦情绪。

例如,人们从为旅行做计划开始就很兴奋,这种情绪的唤醒程度甚至高于旅行过程。

在物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偏好即可拥有,即使产品稍差;而体验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晚期但更好的消费。

因为延迟消费体验过程能够带来快乐,在购前阶段的期待与憧憬过程中产生更高的愉悦感。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延迟消费”理念,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会赚钱的民族——犹太民族公认的理念,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给孩子灌输这一理念。

这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能力”。

所以,当下次面临购买决策的选择时,尝试把你的消费体验延迟,试试能否得到更高的幸福感吧。

03

那些年,令自己后悔的购买决策

“后悔”这种负面情感在消费者身上经常出现。

我们在花钱购物后,有时会买到自己并不满意的产品或服务,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购买决策。

后悔可分为两种:

一因采取某行动而后悔; 

二因未采取某行动而后悔。

研究发现:

对于体验产品,我们更倾向于因未购买而后悔; 

而对于物质产品,我们更倾向于因购买而后悔。

在消费过程中,产品的真实效果经常是偏离预期效果的,消费者对于物质产品的这种偏离容忍度更低,物质产品稍不符合预期就会引起消费者失望。

可见,购买物质产品更容易产生“后悔买了”,而错过体验购买更容易产生“后悔没买” 的负面情绪。

这也间接反映了体验购买比物质购买产生更多的幸福感。

04

带来更高社会利益的购买

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积极的、有意义的社会关系与社交活动是个体总体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体验购买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加强社会纽带,带来更高的社会利益,从而提升幸福感。

在体验购买消费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

例如旅行,可能与家人、朋友,或者旅行团其他成员产生互动;打篮球、打羽毛球等,都需要与队友或对手互动......这些都有利于消费者建立或加强社会纽带,强化社会关系,从而提升幸福感。

而物质购买与金钱的关联更大,更容易唤醒金钱的概念,从而导致较低的与他人互动的意愿。

另外一个导致体验购买更有利于提升幸福感所涉及的概念是社会比较

相较于体验产品,个体更喜欢对物质产品进行比较、排序。

人们在评估自己所经历的体验产品时,聚焦于体验本身的属性和过程,往往不会与其他未经历的体验产品进行比较。

因为体验产品的无形性导致人们既未见到、也未亲身经历,因此无法进行比较。

而在购买物质产品时,人们更倾向于了解和比较不同的物质产品。

重要的是,虽然有的社会比较会带来优越感,但不可否认,向上比较比向下比较更普遍。

心理学家认为,向下比较容易产生心理优越感、自信心增强、自尊心上升,而向上比较的人则容易产生自卑感、自信心下降、自尊心受挫。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芭比娃娃,许多父母也都乐意给孩子买这种玩具,希望孩子长大后有个如芭比娃娃的理想形象。

但是也有人反对芭比娃娃这种玩具给孩子玩,因为有很多孩子在最初拥有芭比娃娃时,是很开心的,但是不久之后,有些孩子就会躲在房间里冲着娃娃发泄甚至将其毁坏。

因为芭比娃娃的体型设置了不可实现的目标,最终结果就是伤害了女孩的自尊心,使得她们对自己的容貌和身材感到自卑。

而孩子们的发泄,正是自尊受损后的一种心理补偿行为。

这正是一种普遍的向上比较行为,这些比较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幸福感。

05

购买物质产品就无法得到幸福感吗?

你可能会注意到,前面提到的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的花钱方式,都是购买体验产品,难道购买物质产品就无法得到幸福感吗?

实际上,物质购买也是可以提升幸福感的,只不过,物质购买带来幸福感是有条件的。

1. 财政约束。

人们在面临经济拮据的情况下,难以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决策选项中进行权衡。

研究发现,主观感知经济拮据的人,更偏好物质,而不是体验产品。因为经济拮据使他们更关注产品的长期效用。

体验产品无法长期保存,其消费时将受到限制,消费结束后除了记忆,不留下任何有形物。

而物质产品的有形性和可保存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长期效用,因此更符合经济拮据消费者的需求。

2. 兴趣爱好

如果对某产品提别有兴趣,或是某领域的专家,这样的人有可能从该类型的物质产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 年龄

老年人倾向于从日常的小体验中获得幸福,而年轻人更偏好非同寻常的特殊经历。

4. 物质主义倾向

物质主义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失望情绪。

因此,当人们在消费中出现了让自己“后悔”的负面情绪时,物质主义倾向高的个体,对物质体验产生的负向情绪更难以适应;而物质主义倾向低的个体,对体验购买产生的负向情绪更难以适应。

5. 性格购买匹配

有研究发现,购买与自己性格匹配的产品能够带来幸福感。

心理学家进行过一个“田野实验”,通过分析76000个信用卡消费记录发现,人们更喜欢将钱花在与自己性格匹配的产品上,并且匹配度高的消费者报告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随后实验者通过实验室实验进一步证明,消费者将钱花在与自身性格(以外向性/内向性为例)匹配的购买上,能够较好的提升正向情绪,相反,如果购买了与自身性格不相匹配的产品,正向情绪显著降低。

研究进一步发现,内向的消费者与物质购买跟匹配,而外向的消费者与体验购买更匹配。

因为物质消费往往是独自进行,而体验消费伴随更多的社会互动。

06

结语

史铁生说:

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是完全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

无论是两个小时必须花光两万元的愉快纠结,还是天降一亿大奖让自己变身锦鲤般的好运,我们自始至终想要得到的并不是纯粹的金钱,而是强烈的幸福感,正如史铁生所说,这种幸福感是一种完全心灵的感受。

比拥有金钱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使用这份金钱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而背后的这份幸福感——这种不易得来的心灵感受,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

愿我们能拥有暴富的运气,更愿我们余生有数不尽的幸福感围绕!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两小时内必须要花掉 2 万元 ,你会选择怎么花掉?| 究竟怎么花钱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