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提面组的王老师进行了读书分享,友课菌觉得很有感触,于是编辑整理后分享给大家,与君共勉。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我们可以从新闻中获知,非洲的很多村落无法喝上干净的水,也不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尽管联合国以及全球各类公益组织在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但贫穷、饥饿、疾病依然笼罩在这些地区。
为什么?
除了“天灾”,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艾丝特·杜芙若和迈克尔·克雷默——还给我们呈现了更多“人性弱点”的原因。
这三名经济学者在过去20年里,深入全球多个贫困地区,对贫穷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拆解。这种深入田野实验的方式,使得他们的作品《贫穷的本质》读起来并没有那些枯燥而繁琐的经济学公式或术语,而是充满了很多现实的思考。
如果你穷得只能勉强果腹,在获得更多钱的时候,你会用这些钱做什么?
书中的一个案例令友课菌印象非常深刻。在摩洛哥一个偏远的山村,学者问了当地村民欧查·姆巴克这个问题,他回答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品。但是,学者注意到他们家买了电视机、DVD播放器等。一家人连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欧查·姆巴克回答说:“因为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这个村子几乎每家都有电视机。很多人节衣缩食,攒了好几年的钱只为买一台电视机。
这些穷人在能带给自己能量的食物,与能带来乐趣(或者说还有面子)的电视机之间,选择了后者。如果将食物和电视机作为某种象征,代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
譬如著名的“口红效应”。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只在于分配方式的不同。是选择及时享乐,还是延时享受?消费时是真正需要那件商品,还是被大众裹挟了?
由于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了,穷人对于眼前的诱惑有着更脆弱的自制力。书中,穷人们将钱浪费在无必要的地方,如电视机、更好吃却没营养的食物、奢侈的葬礼等。但对于长远的投资,他们却没有耐心和金钱投入,譬如教育、疫苗、再生产等。没有接受教育,他们就没办法从事更好的工作;没有预防疾病,治病会让家庭失去劳动力、欠下巨额贷款……选择及时享乐,只会在贫穷陷阱里越走越艰难。
这让友课菌想到了曾经的一名学员小A,他年少轻狂,打架文身、喝酒抽烟,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犯罪,几乎什么浪荡事都做过。书没读进去,草草拿了个初中文凭混入社会。只能做那些毫无门槛的工作,收银员、理货员……拿着低微的薪水。拼过闯过后,终于知道没有文凭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于是,他开始边工作边复习,踏上了漫漫自考之路,从本科一直到研究生。接受采访时他说,不敢想象,如果那时候生活仅仅只是打工,我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除了及时享乐,从众消费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现行的政治、经济、宗教制度以及下行细分的很多制度和秩序,都是人类为了达成合作而进行的想象。在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之下,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些基础的政治、经济和宗教。
同样的,现行的很多消费观念或者概念,其实也是广告商或者产品方释放给我们的,希望我们接受的想象,譬如“剁手会快乐”“消费能解压”“及时行乐”,甚至一些生活基层的变化。我们在接受这些想象的时候要在心里有衡量,这些想象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或者是我们真心想接受的?
总而言之,贫穷的陷阱,除了资源缺乏、疾病战争等众所周知的原因,还有“思维的局限”。所以,在教育上投资准是没错的。
--友课MBA加油站(ID:mba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