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十日谈》

《许倬云十日谈——当今世界的格局与人类未来》是大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讲授,冯俊文整理的讲稿。在书店里拿起它,是因为昨天正好在B站上看到有关许老的介绍,他不仅是位博古通今的大家,而且有深深的济世情怀,很期待能聆听他的教诲。匆匆翻阅,未做细思,只感觉许老90高龄仍对世界动态有着敏锐的嗅觉,他带有自己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通俗易懂。

我们读书人读书不是为学位,读书不是为地位,读书是为生命,读书是为自己求心之所安。

当年的罗马帝国雄踞欧洲,罗马军团兵峰四出,慢慢地将罗马帝国掏空了。而后的结果是,罗马人自己的本土终于被周围纷纷进入的“蛮族”侵占。这个过程和当下的美国很像。

中美之间的冲突是文化之间的不协调,并不是文化冲突。东方文化没有办法反映到西方去,对西方没有冲击,或者冲击非常小,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极为强烈。

中国人未来的理想、未来的目标,“大同世界”是要走的方向而不是结果。因为一旦是终点,就不再会进步。就像孙悟空一变成斗战胜佛,就没有了战斗精神,就变成了统治阶层,就活不出孙悟空的样子。理想境界对我们来说是永远要到而到不了的境界。

也许新冠疫情的发生,助长了这个时代已经存在的长期不安。

每个人都有开放的自由、迁徙的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由和行为的自由——基本的立国精神之所在。

美国精神的转变:在英国移民新到美国的时候,他们是一群寻求新的自由、平等的清教徒;西部开发,寻求更多生活条件和资源,寻求更好的生活空间,是美国国家立国的精神——进取和奋斗;工业化后,社会福利理想一直存在;当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他们有敌视,但是究竟是封锁对抗还是共存,他们也在纠结;当中国的崛起使他们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他们又在争夺、捍卫与共存间打转。

中国文化的高度异质性在于容许不同的东西共同存在。就像《易经》说的,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欧洲的思想里没有这一包容异端的肚量。欧洲自从接受基督教思想以后,人们的信仰都是一圣到底,一神到底,只要有差别就有冲突。中国的观念是有差别就融合,就调适,永远在变。

未来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在经济交换、文化交流互通的网络上建立新的理想。国家不是终极阶段,国家是中间层。

中国的大同世界和西方的不同,西方的大同是“霸权观”,有一个霸主领头,中国的是“天下观”,没有里外,没有大小,整个世界统一在一起。是超越霸权的。

在一个猴群里,猴王到了一定年纪后,会有一只年轻的猴子来挑战它,把猴王从最高位置推下来。老猴王被推下来后,整个猴群会把收获到的食物先供奉给新猴王。猴群里永远都战争和更替,这是从老猴王到新猴王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

总之,这本书大都是谈美国、谈中国、谈中美之间的关系,或许在许先生看来,谈世界格局和人类未来是离不开中国和美国的。(2022.8.26)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倬云十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