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温和而坚定

这个星期天,照常悠闲地走在大街上,阳光很温暖,但风有点尖刻,略感冷。大脑好像是空白的,似在思考,倏忽间又不知是在想什么。这是一种什么的心情、状态?自然之境吧。

进了校园,盼望着的青枝绿叶、花枝招展的育英园开始渐渐萌发了,此时,有点着急,日子交替得太慢。心仪着生长,憧憬着变化,想象着未来。

打开手机,看到一个老朋友,某个地方的局长,邀请我去他那里散散心,问什么时候可以出京。感念遥远的人如此关怀,心里软软的。我也给老家的一个同学发了个信息,对他的教研文化建设比较感兴趣,希望他能总结一下给我参考。他说现在在高铁上,回家后就处理。这样的能够爽快应答的朋友才是最珍贵的,生命之间的融合与期待,满满的人生体验。

昨天下午,几个跨界友人畅饮狂欢一场。接受了领域之外的一些故事与知识。我说有时有一种幻觉,自己开着车,在一道开阔的大路上,两边也很平朗,一直往前开,前面就是大海、森林、高山。旁边的朋友说,你这是在享受孤独。我则说,这也许是一种内心逃避压力的感觉吧。

最近的两会代表提出地关于教育方面的建议,我还是要关注的。比如,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表示,学校应统筹家庭作业时长。

他在接受采访中说道,现在教育部提出中小学要做课后服务,对小学生来讲,作业在校内就可以完成。对于初中生高中生来讲,课后服务时长够长的话,在校内也可以完成,回家可以自主选择一些拓展性、补充性作业。

这个观点与做法与我在山东工作时,推动的“零”作业下教学改革实践如出一辙,那是从2007年就开始的探索。那时我感觉到了推动实施的难度,在解决了一系列矛盾后,还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如果立场不够坚定的话,很容易又回到老路上去,毕竟你做的事是在一座孤岛上。代表提出的建议都很好,但是能够在具体现场得以落实好的话,真得太难了。我深受其苦,现在也是在抗争着,习惯的力量不好挽回。但是,我相信,有了想法,教育的生态会慢慢改善的。

暂且停止这件事的思考吧,大家可以读读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拯救作业就是拯救生命》,这是两会前写的,发表在《学校品牌管理》2021年第2期上。文中有我的一个倡议:最好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或第二天到校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要把作业带回家做。我们应把课后时间彻底还给学生,让其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要知道,从课后作业入手学生减负和教学改革肯定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教师的技能获得与观念转变是一个非常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项行动需从敬畏学生生命、挽救孩子童年出发,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整个教育领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制度、政策改革等因素,完整地构建教育观念。同时,这涉及社会、学校、教师队伍和家庭等各个领域,需以整体的教育观念和策略去展开研究与实践。唯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良性发展,我们的孩子才能摆脱被课后作业“规训”的命运!

我的观点终于表达了,不知是否能引起一些思考。但我相信,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只要有去改善、改良、改进的意识与信心,教育生态会慢慢产生变化,向着良性方面循环。这是规律,我们应该看到多数人觉醒的精神,以及勇于尝试的担当。

好了,就说到这里了。外边的阳光毫无保留地照进我的办公室,这是希望,因为太阳每天都会如此慷慨。那自己的心,应该像太阳,去感恩一切的惠泽,向着远方那清晰的目标,一个人,开着车,义无反顾地去奔波,赴会。生命需要温和而坚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需要温和而坚定)